“科学发展 先行先试——《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一周年发展论坛”昨日在广州举行。在论坛上,省发改委副主任余云州系统总结了广东贯彻实施《纲要》一年来的显著成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等分别就低碳经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合作等话题作了主题发言。
粤编修“十二五”规划,可让港澳参与 李惠武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说到“一体化”,许多人都着眼于珠三角一体化,李惠武认为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多谈谈“粤港澳一体化”。
李惠武指出,在《纲要》中,“粤港澳合作”一共出现了100多处,可见其重要意义。《纲要》提出三地未来合作的四个主要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对接、产业融合、共建优质生活圈、创新合作方式。
当前,粤港澳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恰好为粤港澳加快一体化进程创造了“倒逼机制”。李惠武分析说,粤港澳“三兄弟”中,广东面临产业层次、资源环境、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重建竞争力新优势的压力尤为突出;香港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经济腹地较小、运作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制约,重建持续发展能力的压力也在增加;澳门则因结构单一、空间狭小而逐步显露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深度合作既是因应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三地长远发展的必然需要。”李惠武断言,转型期的到来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重叠,粤港澳三地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大。应对挑战的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推进三地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捷径。香港现代服务业发达,但苦于腹地太小,何不积极主动地进入广东,粤港联袂挺进内地,大力发展内地现代服务业?这样香港可以延伸其服务链,必可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广东引入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尤其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和高增值服务业,必能借力实现新的转型。李惠武建议,三地可以借助《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和CEPA的机遇,积极合作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开展人民币业务在进出口业务方面的计价、结算试点,及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协助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等等。
在合作机制上,李惠武建议三地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协调机制,比如建立各类专责小组,专门协商某一领域的重大合作事项和重大决策,同时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在编修广东的“十二五”规划时也可以让港澳参与进来;同时,继续整合粤港澳地区丰富的海港、空港等基础设施,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同城机制等。
广东应争当低碳经济“排头兵”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抢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高尚全高度评价广东过去一年的表现。他指出,这得益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广东就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纲要》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高尚全尤其看重广东在两方面取得的成就。一是广东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来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广东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逆势飞扬,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是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二是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成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去年,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超过全省平均增速,体现了《纲要》所提出的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高尚全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
而广东下一步的“攻坚任务”,就是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重点推进以下几个领域的改革:
一是加快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尽快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
二是加快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尚全直言,去年广东省深圳、顺德、广州、珠海等地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大部制”改革,力度很大。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何走出“砍了又涨,涨了又砍”的循环怪圈?“关键是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功能。”
三是加快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高尚全指出,我国已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要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注重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启农村市场。
四是加快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全方位改革。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各国在后危机时代推进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广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更要争当“排头兵”,政府要切实地把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考核。
以内源城市化取代外源工业化
张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随着《纲要》发布,珠三角的合作和发展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张曙光看来,《纲要》可以归纳为七个字:调整、转型、一体化。
他表示,在金融危机中,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受到冲击,面临调整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3700亿元,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15万亩,促进产业向东西北部转移。“各个产业也在结合各自特点,寻找自己调整转化的途径,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他举例说,在珠三角占了很大比重的玩具业,正在由简单的制造业,向迪斯尼化转型,在影视作品问世前玩具业就参与策划设计。
珠三角产业还面临向内地转移的问题。张曙光说,武广高铁大大缩短了时空,珠三角部分产业开始向武汉转移,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科技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天马武汉基地,富士康也建立了武汉基地。
此外,珠三角竞相推进交通一体化,深莞惠一体化,广佛肇年票互认互免,珠海澳门同城化,港珠澳跨海大桥破土动工,搬掉了各种关卡,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在把脉珠三角未来转型升级之路时,张曙光建议,珠三角应该以内源城市化为中心,推进一体化发展。
他分析说,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就是进行了外源工业化。“但是任何一个政策的长期实施都会遇到问题,现在问题来了。”他指出,珠三角外源型工业化发展至今,工业化的发展快于城市化,而城市化发展必然是内源的,“要靠我们自己的各种资源、人民的辛勤劳动,把人们的收入增加,把内部市场扩大”。随着城市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收入提高,会提供广阔的市场。
张曙光强调,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中,利益的协调要重于行政的协调。他指出,人类社会的秩序可以分为自发和组织秩序两种,而地区的一体化既不是单纯的自发市场秩序,也不是单纯的政府组织秩序,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他建议,珠三角一体化的利益协调要遵循三大原则:共赢互赢,不要让人受损;多元互补,“不要搞统一,而是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竞争互利,“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同时,在利益协调时要有点妥协的精神,“妥协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
我省经济转型须解决“五化” 丁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丁力指出,2010年前景谨慎乐观。对外贸易估计反弹有限,支撑2009年发展的房地产能量释放几近完毕,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空间有限,用于解决民生的投入难以见成效。因此,扩大内需是关键。
他表示,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求广东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解决从汗水型经济到智慧型经济的跨越,而且需要实现从“出口-投资-出口”向“出口-消费-投资-出口”模式的转变。
丁力提出,借鉴日本与韩国的转型成功经验,广东经济转型需要解决“五化”:
外源经济本土化。丁力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仍然有60%属于外资企业,通过出口获得的巨大利益大多被外商投资者拿走,真正留给广东本地企业与居民分配的并不可观。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广东提供了良机,随着一些加工贸易工厂的经营困难,广东应当通过兼并与重组,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将一些原来属于外资的工厂企业化与内源化。
产业升级内需化。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绿洲。未来10年,广东应当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需求,通过积极引进、消化与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实现产业的自主升级。
对外出口效益化。对外贸易广东消耗的资源与能源并不少,但带来的利益与回报并不可观。2000年广东一般贸易占19%,到2008年比重只上升不足10个百分点。在资源与能源都有限的前提下,广东要通过出口获得更好的收益与回报,必须改变对粗放的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必须改变现有出口市场的过度与无序竞争格局。
居民收入最大化。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同样是抑制最低工资上涨的重要原因。为此,广东要严格控制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用2000万洗脚上田的农民取代2000万外来工的就业目标。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要在机制体制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地区与不同阶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南方日报记者曾妮郑佳欣袁丁文字统筹袁丁本版图片均为符超军欧阳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