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改革不只是 关乎打破垄断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1月08日08:52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由国内28家制盐企业签署意见的《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已于去年1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消息人士称,盐业体制改革的方案可能先由国家发改委内部通过,然后由工信部会签,再上报国务院待批,估计1月上旬将上报国务院。(1月7日《重庆晚报》)
家家都有盐罐子。按健康饮食标准,每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以3口之家计,一年需摄入食盐13斤。因国人口味普遍较重,3口之家一年实际摄入食盐普遍多于13斤。可见,“盐改”一旦推开涉及天下民生。
自汉武帝始,中国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汉代实行“盐铁专营”,很大程度上缘于武帝“廓土斥境”,全面对匈奴作战,欲建丰功伟业。无奈,仅军费一项缺口甚巨,武帝问大农令(财政部长):谁能令国家筹集钱粮,令国库充盈?大农令说:找山东大盐商东郭咸阳,河南大冶铁商孔仅,他们那么会赚钱,政府和他们搞合作开发,国家也赚钱。武帝大喜,遂任命桑弘羊担任大农丞(大农令副手),“尽管天下盐铁酒粮之事”。
到了今天,盐税对财政贡献就国家而言已无足轻重,可政府却继续实行盐业专营,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一方面,垄断做派带来的数倍暴利广遭舆论诟病;另一方面政府却有难言之“大隐”。
在古代,盐仅仅是生活必需品,在现代,盐还是重要化工原料。由于工业盐有毒,食盐必须卫生安全,二者生产加工成本差价巨大。又由于工业盐与食盐均为白色晶体或粉状物,百姓很难用肉眼鉴别,一旦取消专营,在目前的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现状下,百姓“误食”工业盐的风险极高。这就造成“盐市”放与不放不只是打破垄断那般单纯,还直接涉及到百姓健康与安危。
既然政府有难言之隐,大可继续维持垄断经营格局,为何又要推进“盐改”?道理在于政府首先面临两难:凡市场垄断必结出寻租、腐败、高价等三只“歪瓜”来,政府压力很大;如今讲法治,盐业垄断最新依据是1996年版的《食盐专营办法》(国家级行政规章),可自从颁行《反垄断法》后,二者直接冲突,维持盐业体制不改,与依法治国直接抵触,难向舆论和社会交代。
盐业垄断中国唯一。其制度特征是,只对食盐实行专营,工业盐是开放的。受暴利诱惑,全国有4000余家盐厂(场、矿)欲生产食盐,政府则只对其中97家颁发生产许可证;流通环节,全部食盐除政府盐业公司外一概不许指染;经管环节,盐业专卖局与经营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裁判与运动员一肩挑。另外,本次酝酿“盐改”还有个动因:已获生产许可证的大中型盐企希望在维持生产环节准入门槛的前提下,促使政府开放流通市场。当多元资本进入流通环节,食盐“收购方市场”很可能颠覆为“卖方市场”。也即,一旦目标达致,现有盐企替垄断打工的局面将得以改变,盐企拥有了卖盐的议价权。于是一份《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递到了国家发改委,客观上对“盐改”起了逼宫作用。
目前市面上(以上海为例),普通加碘食盐1.5元一袋(450克),打破垄断后价格多半会下跌,这对百姓节只是利好。但另一方面,百姓普遍难免担心,一旦生产准入许可取消,尤其是流通环节专营取消,有毒的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如何监管,这在现阶段几乎防不胜防,稍有纰漏就可能闹出人命。说句大实话,吃盐毕竟不是吃面,若监管缺乏保障,绝大多数百姓宁可花钱“买”垄断来增加健康安全系数。如果非放开不可,则希望“盐改”走小步,譬如先适度放开生产环节,等条件成熟(社会商德环境允许时)再逐步开放流通环节,以避免“一放就乱”、“一放就危”。 (来源:新华网综合)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