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沛·阿旺晋美,这位传奇老人,在他100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雪域高原。
不张扬的贵族子弟 藏族人本没有姓,只有名。而贵族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房名”,它相当于家族的称号,来源于封地或者美好的事物。在阿沛·阿旺晋美这个名字中,“阿沛”代表了一个封地在藏东南工布江达县的古老贵族。但他和这个家族并没有血缘关系。
在西藏,贵族家庭在丧失男性继承者后,为了让封地延续下去,往往从别的家族找男性接续。阿旺晋美本来是拉萨附近甲玛地区“霍康”家族的孩子,从小被别人称为霍康·阿旺晋美。
20世纪20年代末,阿沛家的家长去世。因为这个显赫的家族没有男性继承者,25岁的阿旺晋美按照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安排,娶了他的妻子并成为阿沛·阿旺晋美。
直到今天,当人们在西藏谈起他时,仍习惯地称他为“阿沛”。这个词语用藏族口音的普通话说出来,尾音下坠,那种亲切的语气,就好像提起邻家熟悉的老人一般。
像所有贵族家的男孩一样,阿旺晋美在童年时需要在私塾中向僧人学习各种知识。他的一位老师是著名的爱国僧人格西喜饶嘉措。格西喜饶嘉措一生坚持祖国统一,他的思想对阿旺晋美以后的人生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1年,阿旺晋美作为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途经西安,见到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格西喜饶嘉措。老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以有你这样一个学生而高兴!”年轻的阿旺晋美提升迅速,35岁时,他担任了孜本——一个地方政府主要部门的负责人。
阿旺晋美的侄子霍康·强巴旦达曾向本刊记者讲起,阿沛为人温和,又善于体察别人的难处。他不像一般贵族子弟那样张扬,往往在默默地思考后,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决定。这使他在西藏的贵族圈子里享有很好的声望。
带回“十七条”
解放军进藏时,阿沛·阿旺晋美被任命为最高行政长官噶伦,并担任昌都总管,当时的西藏主政者命令他抵抗解放军。他一下子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
其实,之前拉萨商讨如何抵抗解放军时,他是第一位站出来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在辩论中,他曾眼含热泪向达赖喇嘛请求说,为了西藏人民的未来,不要与解放军作战。
他说,应该从昌都一路东去,寻找解放军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噶厦(西藏前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拒绝了他的请求。
在到达昌都后,他解散了8000人的民兵,使他们免受战火之苦。
1950年10月,西藏地方武装在昌都战役中一败涂地。这次战役历时两周,占全部藏军三分之二的昌都守军全军覆没。
昌都战役后,阿沛·阿旺晋美再次向噶厦提出,与中央进行和平谈判。他还专门写信给噶厦,讲述自己在解放军中的亲身经历,劝说噶厦放弃抵抗和南逃的想法。
1951年2月,达赖喇嘛和噶厦任命阿旺晋美为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和另外4位全权代表赴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在任何一本有关西藏近代史的书籍中,都可以看到阿沛·阿旺晋美在这次谈判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阿沛劝说其他代表达成了共识:在谈判中,一般问题不向噶厦请示。这使谈判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1951年5月23日,终于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十七条协议》。然而,当阿沛·阿旺晋美带着《十七条协议》回到拉萨后,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再次挺身而出。在他的劝说和影响下,西藏地方政府最终承认了《十七条协议》。
此后,他就成了分裂势力的攻击对象。1952年3月,反动组织伪“人民会议”在拉萨公开煽动进行非法活动,武装分子游行示威,将阿沛家的窗户砸得粉碎。
希望海外藏族同胞做有益于家乡的事
1956年,21岁的达赖喇嘛到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大会。他的两个哥哥和夏格巴等西藏官员先后游说,怂恿他留在国外。
当时,阿沛·阿旺晋美也是达赖喇嘛随行官员之一。他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逐一劝说其他主要随行官员,并最终促使达赖喇嘛回国。他后来回忆说,中央政府在贯彻“十七条”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在康区和甘青等藏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中,有一些不当的做法,希望中央予以重视并认真纠正。周恩来采纳了这个意见。“当时不存在西藏搞叛乱的任何理由。”
1959年3月,叛乱还是在拉萨发生了。曾担任当时的西藏军区政委秘书的王贵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当时叛乱分子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召集官员们到罗布林卡开会,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把与共产党关系密切的官员杀掉,其中第一个就是阿沛·阿旺晋美。
但是,阿沛到罗布林卡后没有直接进去,而是到围墙外边观察了一下,结果发现许多携带武器的藏军趴在土墙上。他立即返回西藏军区进行了报告。昌都的一名爱国贵族到罗布林卡后,被叛乱分子错认为是阿沛,当场打死。
平息叛乱后,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开始了各种建设。1965年9月,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后来,他还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99岁的阿沛再次约见新华社记者,谴责“藏独”分子。
在20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前夕,阿沛·阿旺晋美发表了他最后的署名文章。他说:“我还衷心希望那些漂泊在海外,心系故土的藏族同胞,为家乡和父老乡亲做些有益的事情。”
(摘自2009年第53期《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