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间最高与最低收入日益扩大 社会公众认为——
国家干部收入排名第一
本报讯(记者王永生)国家干部被公众认为是收入最高的群体。
今天上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书——《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指出:从社会公众主观评价上看,目前无论哪个阶层的主观评价,都认为工人、农民、农民工的获益很少,评价均排在后3位。
而几乎同时,都认为其他群体的收入很高。公众评价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国家干部、演艺人员、私营企业主、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
排列后3位的群体中,工人、农民工的收入被评价为不如农民,农民拥有土地的可贵性在其中可能占优势,作为“苦累脏险差”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农民工没有得到应得报酬。
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并不是子虚乌有,据该书课题组2001年、2005年的实际收入调查看,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上升最快的阶层依次为(排前5位):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国家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
据该书课题组调查,月均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极比,从1971—1980年的3.8:1跃升到2005年的19.9:1,差距越拉越大。
●专家解读
部分官员存在“灰色收入”
该书指出,了解哪部分先富起来、真富起来后,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人的收入是如何获得的,一般分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种。
市场化是指在完全竞争机制下的收入分配。而非市场化一般是指通过政策制度或行政化手段进行收入分配,更容易产生行政性垄断的收入。
该书指出,官员所反映的工资外收入,是典型的体制内者以权力获得灰色收入的途径,作为非市场化的潜规则收入,具有黏附于政策制度和正规职位的特征,呈现出非法性。
权力本身磁场般的市场扩大效应很容易招敛财富,很容易拉开居民间的收入分配距离,而这正是许多官员腐败入狱的症结所在,是最容易使民众激愤的收入分配途径。
●案例
官员谈“潜规则”收入
人物:某省某县委书记,男,55岁,书记培训班学员。
讲述:实际上作为像我这样的官员,位置不高不低,工资外收入大概有几方面:一是生活方面的,吃饭、穿衣、鞋子、装饰物品甚至于一些日常家用电器等不用买,莫名其妙会有人送,有时没法推掉。
二是直接资财类如各种金卡银卡、房产类,这要小心。
三是项目承包费用、工程建设回扣等,这是很多官员陷入最深的,要把握住自己。
四是当评委参与各种评先评奖、项目评估等所谓专家费,每次不会太多。
五是各种名目繁多的宴请、旅游等。
对于上述这些收入,有时数目相当大,要想不出问题,自己要把握,不能随接随应……
资料来源:该书中的案例、资料来源为2001年与在京培训某县委书记谈话
●解决办法
我国最低工资标准有待提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博士、安全社会学研究者、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颜烨指出,目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在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尤其行政化(权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就目前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具体操作而言,最低工资标准需要提高。
颜烨指出,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而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
也就是说,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
除此之外,行业收入差距也要调整,不应仅仅拉高就低,而主要是拉低就高,特别是对垄断部门的高管不合理的过高收入,政府应严加限制。文/记者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