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月10日电(记者连振祥)“水票就相当于人民币,用不完的水票,通过水市场卖了可以换钱。”高台县三清渠水管所所长丁在明说,自从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始后,“卖水”成了这里农民的常事。
如今,让张掖农民多浇水都不干,因为农民有了自己的水权。丁在明说,有了水权,水就是自己的,农民们知道节约的水就是收入,对水的浪费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财富的挥霍。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甘肃省张掖市的农民用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10年前,并不是这样。
“从黑河每年引水4000多万方,实际上浇地的不到2800万方,其余的都流到阴沟里了。”丁在明说,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浪费,而10年前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正是这种掠夺式的使用,导致黑河流域出现了水危机。
张掖市地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游,这里集中了黑河流域92%的人口、83%的国民经济用水量和76%的耗水量,黑河张掖段的大量用水,导致黑河下游长期断流,生态迅速恶化,下游的西居延海和东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1992年彻底干涸,沦为北方重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为了遏制黑河流域迅速恶化的生态趋势,2001年8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张掖市向下游分水,总下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用3年时间完成黑河分水任务,以满足下游居延海等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
记者了解到,经过2001年和2002年的两次调水,干涸10多年的东居延海在2002年首次过流,2003年9月,黑河水抵达西居延海。这是自1961年以来黑河水第一次进入西居延海。
2001年水利部正式将张掖市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据张掖市水务局介绍,张掖市首先建立了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每个农户都有一本水权证,每本水权证都明明白白地标明每户农民每年可使用多少水资源。农民分配到水权后便可按照水权证标明的水量去水务部门购买水票。水票作为水权的载体,农民用水时,要先交水票后浇水,水过账清。对用不完的水票,农民可通过水市场进行出卖,从而完成水权交易。
高台县三清渠水管所所长丁在明说,同样是那些地,现在只引水3000万方就足够了,而实际只使用2800万方。丁在明说,实行水权制度后,农户关心水、珍惜水的意识明显增强,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的局面已形成。
张掖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国强认为,通过水权交易,激发农民树立起了水资源商品观念,也刺激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迅速开展和农民的农田管理意识。水权交易也有效平衡了农村用水。以前在张掖农村长期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处在农渠上游的农田浇水多,处在下游的浇水少;村里势力大的农户浇水多,势力小的农户浇水少;大水漫灌浪费现象多,节约用水按需浇水的少。而现在通过水权交易,使农民能够在用水季节及时买到要用的水,从而改变了以前农村缺水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其次是构筑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2002年起,张掖市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全新的节水型经济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禁止移民,禁种新的高耗水作物,压缩已有的高耗水作物;扩大林草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双向促动。记者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到65.92万亩,推广常规节水技术面积228.2万亩。
再次是城市生产、生活节水全面铺开。在抓好农业节水试点工作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张掖市城市、工业节水试点从落实两套指标体系抓起,确定在20个企业先行开展工业节水试点。对企业用水总量和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实行指标管理;城市生活用水推行分户计量,定额管理。另外,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城市新开工建设的居民住宅楼,全部要求安装节水器具;宾馆饭店、公共厕所大部分改造安装了感应式节水产品。
记者了解到,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十年来,先后成功组织实施了45次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累计向下游泄水100.07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174.6亿立方米的57.5%,与调度前10年相比,多下泄21.37亿立方米。十年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使流域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东居延海连续5年碧波荡漾,水域面积超过了上世纪50年代水平,额济纳旗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植被逐步恢复,初步实现了生态恢复的治理目标和显著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