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谷超豪孙家栋的人生轨迹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1月11日13:54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今天上午产生数学家和航天专家获奖——

  谷超豪孙家栋各获500万大奖

  本报讯 (记者朱治华)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今天上午产生。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谷超豪和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两人各获得500万元。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孙家栋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发表讲话。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为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

  孙家栋院士代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员在大会上发言。

  据悉,“绕月探测工程”等3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等27项成果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悉,目前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的加减乘除

  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83岁的谷超豪成为2009年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

  2009年10月20日,我国将一颗新近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数学家的褒奖。谷超豪在致感谢词时勉励青年学生:“不仅要学好数学,更要学会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谷超豪就是这样的数学家。60余年,谷超豪尝尽了数学的深奥和抽象,在其中得到了人生的最大乐趣。

  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1991年为母校温州中学90周年校庆作的一首诗。

  谷超豪出生在浙江温州。小学三年级,除法中循环小数的现象迷住了他:“1被3除,是0 .333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尽,但是可以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这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谷超豪阅读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写文章、贴标语,积极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年仅14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当科学家、做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种使命,成了谷超豪人生历程中并行的两条线。

  1943年,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在这里,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苏步青教授,受到了苏教授的言传身教。谷超豪还同时选修了著名数学家陈建功的复变函数等课程。这样的经历,为他以后在数学研究中的传承与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谷超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谷超豪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和教学育人工作。

  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

  上世纪50年代初,谷超豪主要从事古典微分几何的研究,国家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

  当时,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都是新中国比较薄弱的学科,国家希望在这些领域能有所突破,谷超豪就自觉地想要承担起这个使命。1957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进修,在完成规定课程外,他还有意识地学习了与高速飞行器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

  1959年7月,谷超豪综合多项成果,完成了题为《李-嘉当变换拟群的通性及其对微分几何的应用》的学位论文,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随后,谷超豪便由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一国内数学的薄弱领域。

  放弃已有成绩,归零后重新出发,谷超豪作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抉择。

  1959年,谷超豪回到国内,即以机翼的超音速挠流问题为突破口,开始进行科学攻关,他不仅给出了数学证明,还把这一类的边值问题研究作出重要推进。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谷超豪在当前数学最前沿领域,特别是数学的交叉研究和边缘化上,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成果,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

  1950年,谷超豪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胡和生说苏步青先生给了她一篇论文,有些地方没弄清楚,想让谷超豪帮她看一看。谷超豪答应了。当时已经是秋天,但天气依然很热,胡和生气喘吁吁地跑去宿舍拿论文回来,给谷超豪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

  如今,60年过去了,在谷超豪荣膺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时候,当年那位青涩的小姑娘胡和生也早已经成为中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更成为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 讲台的中国女性。

  一间书房两张写字台,丈夫的书桌朝阳,妻子的书桌面墙。书房里堆放着各种文件、会议通知、报纸以及书籍。这就是谷超豪和妻子胡和生的家,两位院士每天就在这里并肩研究,数学成就了谷超豪的爱情之梦。而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已经白发苍苍。

  谷超豪形容:“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可以互提问题,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除法:一生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

  谷超豪每周两次去复旦大学,雷打不动,参加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学物理、几何讨论班。他说:“我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的讨论很有意思,从数学到天体物理,不断有新知识、新成果和灵感涌现。”所以,至今谷超豪、胡和生还带教3名博士生。

  中科院院士、复旦数学研究所所长洪家兴曾经说,在做谷先生的学生时,论文题目的确定和具体做法都是先生一手指导的,但他从来不在论文上署名。

  另一个博士生周子翔则笑着说,当谷先生的学生有点“累”,非要特别认真才行。因为他本人做学问十分认真,而且脑子转得飞快。哪个学生在讨论发言里稍有差错,他第一时间就会指出来。

  如今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从这里毕业或者学习过的学生中,已走出5位科学院院士、5位工程院院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谷超豪的精心培养和熏陶。

  孙家栋的轨道人生

  今年80岁的孙家栋迎来了他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亦或许,在孙家栋心里,他对自己的最高荣誉有另一番评判。

  2009年3月3日,在孙家栋80华诞之际,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还专门写了贺信: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事业又一位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他受到举国关注。

  事业:航天改变人生轨道

  18岁时,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修大桥。

  1951年,孙家栋又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在苏联的5个学年中,孙家栋的功课门门都是5分,毕业时还获得了一枚珍贵的金奖章。回国后,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按常理,孙家栋很可能终身从事导弹研制。

  不过,孙家栋的人生轨道再一次被改变,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聂荣臻亲自批准,孙家栋被委以重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人生轨道再次改变,为了祖国的需要,孙家栋又走上了航天之路,至此,再没有离开过。

  成就: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

  1958年,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太空递上了一份战书︰“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65年,国家确定了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为了让卫星升空后能让地面“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根据对卫星目视亮度的计算,孙家栋最终和搞火箭的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问世。这颗卫星虽然在世界上排行第五,但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着实令全世界吃了一惊。

  家庭:令半瘫妻子完全康复

  在孙家栋取得各种辉煌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他,那就是他的妻子魏素萍。

  1994年11月,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即将发射,孙家栋坚守在卫星发射第一线。而此时,魏素萍却患脑血栓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出院后,魏素萍身体半边麻木,胳膊和手不听从大脑的指挥。

  为了让魏素萍的四肢恢复正常功能,孙家栋一有空就搀扶她到户外散步,坚持每天给她按摩,说笑话逗她开心,想方设法调剂老伴的饮食,让保姆按照他列出的食谱买菜。阳光雨露般的关怀温暖了魏素萍,一年后,孙家栋这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再次创造了奇迹,魏素萍竟然完全康复了。

  本版文/记者朱治华

  部分文字综合《科技日报》、《婚姻·家庭》、《人民日报》、《团结报》、《瞭望》和《孙家栋》(传记)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