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建设书写恢宏篇章
![](https://photocdn.sohu.com/20061229/Img247340736.gif)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1月12日07:51
编者按
十年前的1月,中国的西部在寒冬里迎来了春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十年来,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进入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十年间,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活力,对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本报推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加快发展特别报道》,充分展示十年来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曾实西部大开发十年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特别是近两年,四川克服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不利影响,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壮丽实践,是十年西部大开发中恢宏的篇章。
发展,始终是四川的主线
2000年1月28日,省统计局发布公报:1999年,全省GDP同比增长5.6%,达3711.6亿元。
数据甫一公布,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尽管从总量上说,仍然居于西部地区首位,但5.6%的同比增速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而且增速居全国倒数第一,主要发展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加快发展的现实压力转化成为动力。2000年5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历史赋予四川加快发展的机遇和重任。2003年,四川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200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30亿元。
四川站在新的起点,以新的视角对省情和发展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2007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明确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形成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一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产业,始终是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撑
1999至2008年,四川GDP年均增长11.3%,特别是2001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国水平并逐年加快。尽管2008年遭受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四川GDP是1999年的3.4倍,居西部第一。
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四川加快发展的势头呈现出不一样的维度。
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2366亿元,是1999年的2.6倍。 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粮食、油菜籽、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西部第一;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2008年,四川第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达5790亿元、4350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4.3倍和3.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37.6调整到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业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目前,四川形成了52个工业优势产业,比2000年增加35个,位居西部第一。十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4.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4.5倍,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6%。
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
目前,我省已形成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2008年全省清洁能源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5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35亿元,年均增速达25%,高于全省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
十年来,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四川模式”。预计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可达1400亿元,实现外汇收入2.5亿美元,分别为1999年的6.2倍和2.5倍。旅游总收入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提升到9.6%。
2009年7月,《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工业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出台。四川产业发展将在更高平台实现更大发展。
带动,始终是四川服务全国大局的着力点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找准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也就找准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
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作出了全局性贡献。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四川自用”为“西部共用”,对西部大开发具有全局意义。由国家13个部委、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办、四川承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贸易合作平台、投资促进平台和国家外交平台。四川是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实施一系列对民族地区重点扶持的政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推进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西部欠发达,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2007年,成都成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四川确定德阳、自贡、广元为省级试点,20个县区为市级试点。三级梯形试验区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将为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此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列为西部率先重点发展区域,国家层面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有望于今年初正式出台,从而由行政区域政府间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领头羊,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加快,始终是“盆地”变“高地”的必然选择
建设“高地”,核心在打造枢纽: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四川计划将现有的4条铁路出川大通道增至10条,构成与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架起从中国沿海经西南西北、进入中亚、走向欧洲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出川高速公路增至14条,打通与周边省份的连接,彻底改变目前通道不畅问题。
建设“高地”,关键在构建中心: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构建泛亚物流网络。通过构建“三中心”,形成服务整个西部的物流、商贸、金融网络,为西部融入世界搭建平台。
建设“高地”,根本在做强基地: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大增强西部产业的吸引力和承接能力。
建设“高地”,出路在开放合作,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日韩等东亚市场的开拓,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盆地”变“高地”,不仅是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四川的神圣使命。
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全省上下万众一心、超常努力,不仅做到了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化危为机、克难而进,进一步积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省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处于奠基期———走过西部大开发十年之路,四川进入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
国务院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实践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四川奋进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道上。
![](https://news.sohu.com/upload/pagerevision20090916/pic03.gif)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