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曹植墓碑的隋碑亭
1977年在曹植墓内发现的墓砖铭文拓片
曹植墓内出土的陶制炊具、陶狗等文物
-史海钩沉近日发现的安阳曹操墓引发争论,有专家建议,曹操墓真伪可比对父子遗骨DNA鉴定。然而,曹植墓出土的28块遗骨,今已下落不明。诗魂枕鱼山遗骨成悬案
1月7日,北风凛冽,鱼山景区游人稀少。导游介绍,虽然天气寒冷,但近日到此考察的专家学者却比平时多了许多。
鱼山位于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初看平淡无奇。海拔82.1米,占地80余公顷,因其形似甲鱼,故名鱼山。登上山顶,方知绝妙:东依泰山余脉,南邻苍茫黄河,西望万里平原,北眺一马平川,无限风光心旷神怡。建安才子曹植就葬于此处。
近日发现的安阳曹操墓引发争论,有专家建议,曹操墓真伪可比对父子遗骨DNA鉴定。然而,曹植墓出土的28块遗骨,今已下落不明,又引发了一桩悬案。
发现——1951年,孩童舞剑,发掘曹植墓 东阿鱼山曹植墓发掘于1951年6月,是权威认可的曹植墓葬地。1951年,东阿县行政区划隶属平原省(1952年12月撤销),挖掘工作由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东阿县文化部门共同进行。
曹植卒于公元232年。1700多年后,曹植墓何以浮出水面?当地文史工作者讲述了一段轶事。
1951年春,原平原省委书记吴德在视察黄河时,路过鱼山,恰巧遇见一个孩童玩耍一柄古佩剑,上面刻有“曹子建”铭文,遂花20块钱买下。这把佩剑为发现曹植墓提供了线索。事实上,当地百姓早有传说,曹植葬于鱼山,陪葬品丰厚。民间谣传:“破开曹子建,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为了研究历史,保护文物,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两名工作人员,和东阿县文化馆共同对鱼山曹植墓进行清理发掘。
意外——陶器为主,曹植墓陪葬简朴 曹植墓依山营穴,坐东朝西。现存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包括甬道、前室、后室。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介绍了整个墓葬的发掘过程。
1951年6月,曹植墓发掘工作开始。破土第一道墓门不久,即发现棺木。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经腐朽。棺内铺垫三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表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仅存部分骨骼。周边散落王帽金雕(俗称帽花)一枚,坠珠三颗,玛瑙两粒,玉带挂钩一副,金质佩剑锁链一挂。
除去随身配饰,墓室内出土的132件文物中,陪葬品多为陶器。包括灰陶制作的全套灶具,陶鸭、陶狗、陶鹅等。连玉璧、玉圭等传统陪葬物品,也均由石璧、石圭代替,极为简朴。
虽然陪葬简朴,但墓室原形制雄伟,墓壁洁白,青砖厚达一米,墓顶为圆拱形。1977年,东阿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在曹植墓壁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块铭文墓砖,其上标明此“陈王陵”,由兖州刺史侯昶遣200人造,建于“太和七年”(其时年号更替,应为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溯源——229年,东阿王登临鱼山 回到1700多年前,曹植为何葬在鱼山?身为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浪漫不羁。观其政治生涯,却经历了从得宠到失宠,最终被打压的坎坷命运。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述,曹植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宠爱。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饮酒不节,不拘礼法,引起曹操震怒。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自此,曹植从一个生活优越的贵族王子,沦为受尽排挤的对象。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来东阿之前,曹植已是“十一年中而三徙都”,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徙至东阿,曹植生活有所改观。他在《社颂序》中写道:“(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地。”并希冀:“转居沃土,人从蒙福”。
鱼山风景不俗,曹植在东阿曾登临游玩。然而此时,曹植多年“汲汲无欢”,已有“反胃病”在身。《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初,植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再度迁徙陈地为王,不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像父亲曹操一样,曹植遗嘱“薄葬”。其《遗令》中提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与曹植墓陪葬寒伧相吻合。《东阿县志·古迹志》(清道光九年本)记载:“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为坟。”
传奇——梵呗流传海外,中日两座鱼山 曹植在东阿短短三年,却择鱼山长眠,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偏爱。在东阿,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曹植的传说。后世曾建曹植灵祠,百姓敬之如若神明。
在民间传说中,曹植鱼山闻梵的故事,被众多史书志林记载。梵呗,是佛教音乐的一种。传说,一次曹植登上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唐·道世《法苑林珠》卷三十四)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杭世骏所著《三国志补注》等史籍多有记载。曹植平生多才多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有一身“胡五椎段”、“跳丸击剑”的技艺。史书记载,他晚年常读佛经,创作佛教音乐不无可能。
然而,梵呗之声,究竟是何曲调,传说没有描述。未曾想,1996年6月,日本东寺“中国·鱼山参拜团”一行11人来到东阿县鱼山,参拜曹植陵墓,并示范演奏曹植创作的“鱼山呗”。原来,在唐代,“鱼山呗”经由高僧传到日本,世代传承。日本京都鱼山之名,就是从东阿鱼山而来。现有一方石碑立于曹植墓南侧,记述了这段历史。
今天,在鱼山一处石壁上镌刻着“闻梵”两个红色大字,传说是曹植当年闻听梵呗之处。鱼山西麓半山腰处,有一个两间房屋大小的石洞,传说曹植闻听的梵乐,就传自此处。
谜团——墓道幽明,留下未解之谜 纵跨千年时空,曹植墓形制依稀尚存,却已饱经风霜。如今曹植遗骨下落不明,成为曹植墓最大的一桩悬案。
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介绍,1951年曹植墓发掘,全部文物由平原省文管会接收,包括棺木中28块比较完整的遗骨。此后,这批文物移交给故宫博物院,曾于1952年展览。此时,已不见遗骨。1984年,经协商大部分文物归还东阿县政府,故宫博物院称,未曾接收过遗骨。至此,28块遗骨宣告下落不明。
随着曹操墓浮现,能否找到曹植遗骨进行DNA比对,再次成为热点。日前,河南新乡(原平原省省会)博物馆馆长致电刘玉新称:曾听说建国初期接收过曹植遗骨,但是翻阅档案,并没有接收手续。从1951年至今已近60年,领导和工作人员更换数次,遗骨无处可寻。刘玉新表示,即便找到所谓的28块遗骨,如何断定其就是当年出土的曹植遗骨,也是一个难题。
上世纪80年代,本报记者曾寻访曹植墓,并踏入墓室,目睹了墓室内情形。曹植棺木为何停放在前室,而不是其后更为宽敞的主室,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地百姓传言,曹植墓主室背后仍有洞天,墓道延伸到鱼山深处,内有一口深井,曹植棺木实则悬停于深井之中。1951年6月发掘曹植墓时,开挖了15天,下了15天大雨,仅仅开挖了一少部分就被迫停工,人们传说的深井、悬棺之谜也没有得到印证。当时“扒了曹子建,要淹一百单八县”的民谣至今仍在流传。1986年5月,曹植墓得到修复,墓门再次封闭,留下一个个无解的谜团。
今天,曹植墓前独留一方珍贵的隋代石碑,供游人凭吊。碑文记载,隋开皇十三年,曹植墓曾塌坏,“兆莹崩苍,茂响英声,远而不绝。”这块碑,三面刻字,无撰文、书丹者姓名,字体篆、隶、金、楷相杂,自成一格。清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书中,高度评价了碑刻书法:“快刀斩阵,雄快遒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
记者 卞文超 宋庆祥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