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地展开救援行动。 |
患难见真情。 |
海地强震或致10万人死亡 救援困难(图)
“上帝和魔鬼串通好了,创造了阳光下一块苦难之地。”在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散发着恶臭的棚户区中的居民喜欢这样描述自己的国家。对于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而言,这里简直是“噩梦之国”,他曾在自己的小说《丑角》中描写过海地独裁者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
2008年,一年中接连四场飓风,将海地中部最富饶的平原冲刮一空,损失殆尽;今年刚一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7.3级强震,似乎再次应验了“噩梦之国”的诅咒,成了压垮这个脆弱之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昨天,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对外公开表示,这场灾难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这是首都太子港200万人口中的二十分之一。
有些国家似乎注定与幸运无缘,海地就面临一桩接着一桩的坏事。
在拿破仑一世时期通过奴隶起义赢得国家独立之后的205年时间里,这个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的国家一直被政治暴力和动荡所困扰。最近20年时间里,政变、大选舞弊、高犯罪率以及软弱的政府总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教堂祈祷的莉塞特忍不住失声痛哭,她迟迟没有得到家人的消息。
一位母亲紧抱受伤的孩子,充满悲伤。
美洲“邻居们”逐步摆脱了贫困,海地却陷入了更为严重的贫穷,完全依靠外国援助和联合国维和部队,才能使800万人口免于饥饿和战乱。
加勒比海的邻国们尽管难用富饶形容,但至少茂密的树林及芬芳的花朵完全足以将国家装扮一新,充满生机。再看看海地,这个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高山之地”的国家,在森林砍伐失去98%的植被之后,完全退化成了一块泥褐色的“枯萎”之地。
更为严重的是,这里大约80%的人靠每天2美元过活,完全处在当地贫困线以下;这里的30万儿童在城镇里挣扎着生活,过一天算一天;2008年,为争夺食物而起的骚乱爆发;2009年,饥饿的儿童开始在棚户区内食用泥饼维生……
海地人还要学会与腐败打交道,学会在黑帮发动的大规模谋杀和绑架事件中求生存,有报道说,人们甚至还要应付安全部队。
在去年联合国排出的国家经济实力榜单中,海地从之前的146位再次向榜末下滑三个名次。
“海地是一个拥有辉煌过去、严峻现实和黯淡未来的国家,”美国网络杂志《The Root》总编辑、64岁的海地人乔伊·德雷法斯这样形容自己的国家,“人们总是不断听说这里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度,但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国家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世界级的艺术和音乐,这些灿烂的文明受到所有法语世界的称颂。”
“海地人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他们在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下生存了下来,挺过了数个世纪的腐败统治,抓住一切机会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或是其他国家,他们的成功显示海地的困境并非无法避免。”德雷法斯写道。
著作颇丰的美国作家麦迪逊·斯马特·贝尔也认为,海地人恰恰是能克服各种苦难而存活下来的“专家”。“幸运的是,他们的文化财富并非热衷于名胜古迹建筑物(地震之下,大多数已成瓦砾),精神上的财富才更难摧毁,”他在为英国一家报纸撰写的文章中写道,“已经有海地人在说,他们可以战胜困境,打扫干净这片土地之后,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