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国航包机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太子港机场已经部分恢复运营。当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专机,飞行20个小时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展开地震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当地时间12日下午(北京时间13日早晨)海地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惨重损失。罹难者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不能被世人忘怀:他们来自其他国家,作为联合国的维和或人道主义工作者,在海地执行各项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
据初步消息,他们中已有16人遇难,伤亡数字估计还会增加。
一些维和人员已经完成使命即将回国,突如其来的天灾让他们鲜活的生命之花戛然凋谢。“死亡”在他们身上多了一层含义:由于他们对职业与使命的选择,在他们戴上联合国的徽标、行使维和使命之时,他们已深谙各种危险乃至死亡将如影随形,而天灾带来的“死亡”却又是不期而至。
该怎样形容他们的使命、他们的情操?当他们远离家乡,在战乱和灾难频仍的地区行使特殊职责之时,他们和常人一样,承受艰辛苦痛、缠绵思亲之情;当地震发生之时,这个特殊的群体又与当地民众一样,遭受灾难的惨烈冲击和考验。
然而,强震之后,烟尘之中,这个群体却又毅然而起,迅即投入灾后救援之中。有关海地地震的最早一些报道说,“地震几小时后,就有印有联合国标记的车辆和维和人员出现在救灾现场。”在死神徘徊、惊魂未定的灾区,这是怎样一个鲜亮动人的场景!
也许可以用“国际主义”来形容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但这已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在新的文明进展和国际关系下,它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兼具国际和平的信念与人类和谐的内涵。正缘于此,灾乱不断的海地才能在强震后迅速展开全面救灾行动,才有源源不断地来自全球各地的救援人员和赈灾物资。回顾近些年每逢一地大灾则世界共援的情景,世人自然要为天灾面前人类的同心救助而深感欣慰。
古希腊传说中,人类无火,生活在相互隔绝的黑暗与寒冷中,普罗米修斯冒犯天条从太阳车上引来火种,照亮大地、温暖人间、融通关爱。时至今日,当大灾降临,人们不分种族、信仰,丢掉意识形态,跨越疆界隔阂,同心协力应对挑战,这就是现实的文明之火。在海地救灾之中,它化作挽救生命与财产损失的联合行动,其中的精神力量,对世界今后的发展,积极而弥足珍贵。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