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姚晓晨)记者今日通过和公安部边防局联系,了解到中国赴海地失踪3名维和警察的详细情况。他们分别是47岁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参谋长,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李钦;35岁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处干事,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宣传官钟荐勤和35岁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昆明边防检查站教导员,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联络官和志虹。
以下是钟荐勤同志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钟荐勤,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江西南丰人,1993年12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现任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文化工作记者站正营职干事,武警少校警衔。
二、主要工作经历 1993.12 红河边防支队战士;
1996.09 昆明边防学校学员;
1998.07 金水河边防检查站司务长;
1999.01 红河边防支队坝洒边防工作站正排职检查员;
2000.02 红河边防支队河口城关边防派出所正排职干事;
2000.08 红河边防支队河口大队正排职干事;
2001.01 红河边防支队老范寨公安检查站副指导员;
2002.04 红河边防支队南溪公安检查站副连职检查员;
2004.02 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副连职干事;
2004.06 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正连职干事;
2005.08 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边防战士报社正连职干事;
2007.06 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文化工作记者站副营职干事;
2008.12 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文化工作记者站正营职干事。
三、立功受奖情况 1999.11 因双缉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1次;
2005.10 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1次;
2006.12 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1次;
2008.08 因参加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成绩突出荣立一等功1次。
钟荐勤同志事迹材料
钟荐勤,男,汉,1975年12月生,江西省南丰县人,1993年12月入伍,1999年5月入党,上尉警衔,现任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副营职干事。
钟荐勤同志参加维和工作以来,牢记政治标准是最高标准,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他时刻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把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紧密结合,并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的要求。2007年5月初,当公安部关于由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组建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通知下达后,该同志积极响应总队号召,报名参加选拔,并在层层选拔中光荣地成为了125名正式队员中的一员,在防暴队担任宣传干事兼战斗小队队员。
在宣传的主阵地上,为全面宣传报道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国内培训和海地任务区执勤、生活等方面情况,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凝聚警心,为执行维和防暴任务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宣传干事该同志深感责任重大,心里装着有责任和有义务把第六支防暴队宣传好,扩大云南公安边防部队在社会的影响,弘扬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大舞台上良好的精神风貌,对此该同志在防暴队党总支的工作安排下,从组队初期就展开了宣传工作,本着防暴队员一专多能的原则,该同志在战斗小队任队员,在紧张的训练、勤务之余,更多的时候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投入到宣传工作中。
在国内组训期间,该同志根据在组队之初党总支审定的《防暴队宣传工作策划实施方案》,由于组队初期,工作头绪多,该同志和其他宣传骨干创办了《维和简报》并按照要求做好内部宣传工作,带动了广大队员写稿的热情。到达维和培训中心后,该同志根据党总支的安排和按照维和处的对宣传的工作要求,适度集中开展了对外宣传,在开训、甄选、联合国副秘书长视察、结业等重大环节进行了重点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该同志吃苦耐劳,在新闻发生的当天就准备好稿件,经过审批后,及时发往各大媒体,增强了稿件的时效性,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量大,摄录编辑设备简陋,该同志加班加点工作,尽快将稿件送到中央电视台,有时甚至要在台里配合记者一同编辑。在适当加大对外宣传的同时,该同志在原有的简报的基础上编辑了由维和培训中心主办的《维和之声》,并将版面扩大了一倍,增加了信息量,报纸深受武警学院教职员工的喜爱。
在出征前夕,该同志早准备,早安排,提前准备好通稿和电视新闻稿件,和总队宣传处的同志一起协调联系媒体,仅出征的新闻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解放军报》等12家中央级媒体刊用。
到达任务区后,本着宣传工作围绕防暴队党总支中心工作的思路,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在两天时间内迅速与新华社巴西分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内各大媒体建立了通联,理顺了发稿的途径,在今年国内重大事件频发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协调和努力仍播发了大量的稿件。与云南电视台《警方栏目》和昆明电视台《子弟兵?老百姓》栏目协商了播发海地维和系列的专题片。在国内,基本每个月都有2-3期反映防暴队员在海地任务区工作生活的电视专题。
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公安部首长慰问、莱卡平暴处突、授勋、迎接奥运等重大时段和时间进行集中和重点报道。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晚会播出的半小时的黄金时段播出了“中国第六支赴海维和警察防暴队向全国人民拜年”的滚频字幕,大年初一中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了5分钟反映防暴队员一天执勤生活的专题,在新华社播发了《海地春节乐融融》的通讯通稿件,稿件并刊登在《参考消息》重要版块上。在国内遭受重大雪灾和地震灾害后,在党总支的倡仪下,全体防暴队员捐款达11万余元。该同志积极与新华社巴西分社陈威华老师联系,及时将防暴队员心系灾区的稿件刊发。
部队即将回国,在党总支的具体策划下,该同志积极配合部队在任务区开展的第五个专题教育,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在全体队员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之际,该同志积极与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新华社巴西分社、墨西哥国际在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公安报》等大的媒体联系,多渠道报道第六支防暴在任务区为海地和平进程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达到了扩大影响,鼓舞士气,凝聚警心的作用。
为真实反映队员在任务区牢记使命,不畏艰险的良好精神风貌,彰显中国维和警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风采。该同志在队伍开展勤务时随队作战,在一线拍摄了不少珍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先后参加了联海团下达的太阳城、家乐福、马提桑、德尔马斯、佩森威尔、夸得布格、夸得布萨莱、中心城区、DDO、DCPJ等执勤区域的武装巡逻、定点查缉任务,承担了往返戈纳伊夫护卫运送巴基斯坦防暴队轮换、总统演讲警卫、三次搜捕绑匪、太子港狂欢节现场警卫、大规模游行示威控制、临时高危抓等专项勤务,积极主动参加了防暴队组织的每一项重大特别勤务。
在今年2008年4月4日,距离太子港200公里远的南部城市莱卡由于物价过高和食品短缺而引发的游行示威在别有用心的政治集团操纵下进一步升级,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暴力骚乱事件,骚乱人群在莱卡市的大街小巷设置路障、焚烧轮胎,对沿街商铺进行打砸抢,政府机关完全丧失功能,海地警察不敢与联海团维和警察一同行动,整个城市陷入完全瘫痪状态。歹徒袭击联海团人员、车辆事件愈演愈烈,民事警察执勤用车被当街烧毁,一名民事警察的手枪被抢走,联海团莱卡营地也先后两次遭到冲击,营地围墙被推倒,鉴于莱卡地区安全形势,中国防暴队处突分队紧急前往莱卡。在前往莱卡的路上,车队遭到了武装匪徒的枪击,还正在装甲车塔台上拍摄的在该同志没有躲避,一直冒着随时飞来的流弹站在装甲车塔台坚持拍摄,完成记录了枪击的全过程。
随后几天时间里在李钦政委的带领下参加了解救联海团车辆、营救被围困的联海团雇员一家五人、抢修装甲车和护卫民事警察取行李、出城接应并护卫联海团油罐车、防止歹徒冲击营地、营救被困的海地议员、市区平暴、清理市区街道路障、夜巡莱卡“小太阳城”、武装押解要犯至机场、清理莱卡市郊70公里公路沿线路障、搜捕藏匿村寨的持枪匪徒、街面显示武力等每一项勤务。在危城莱卡,每一项勤务潜在的危险都是如影随形,为了真实、近距离拍摄,该同志总是战斗在一线跟踪拍摄。在营救海地被困议员的勤务中,李钦政委为了安全的考虑,没有让该同志下装甲车进入议员家,但为了拍摄的真实效果,该同志不顾周围复杂的环境,跳下装甲车,进入巷道,冒着生命危险完整记录了整个营救过程。由于贴近实战拍摄,镜头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节目邮寄回国内在电视台播出后,观众的反响很大,进一步了解了维和的危险和艰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截止7月底,该同志在中央、省、市媒体共发稿286篇,其中播发电视专题14部;在公安专网刊发稿件177篇,图片623张。平时该同志还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队员拍摄照片4万余张,拍摄视频DV260盒,积累了丰富影像资料。
在远离祖国而又艰苦危险的异国他乡,该同志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第六支防暴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