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退耕还林“还出”一片秀美山川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1月16日10:57
新华网西安1月16日电(记者陈钢)陕北革命老区延安市吴起县的山峁沟坡,十年前的面貌像是一笼蒸熟的馒头,黄秃秃、光溜溜;如今,在卫星遥感图片上,吴起县的区域像一枚绿色的树叶粘贴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
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下,吴起县累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吴起县生态面貌的巨变,是革命老区延安市因退耕还林而由黄变绿的缩影。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曾是陕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经过了多年植树种草、水土流失治理,但直到上世纪末,广大农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仍未根本改变。1999年以来,在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下,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十年来,延安市120多万农民受益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82.16万亩,占到全国的2.5%、陕西省的27%,由此“还出”了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秀美山川。
记者从延安市政府了解到,十年退耕还林,再加上封山禁牧等生态政策的实施,使延安水土治理程度由20%上升为45%,一些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与此同时,延安市降雨量增加、扬尘和风沙天气减少,局部地区小气候已经形成,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像黄土地容貌的改变一样,延安的广大农民逐步走出了千百年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贺建清一家人十年前种植60多亩耕地,但日子并不好过,靠天吃饭粮食收成没保障。自从退耕50多亩并列入国家补助后,加上种植沙棘果的收入,贺建清一家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