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崛起的新方阵:风生水起看岭南(组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1月18日06:28




  核心提示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智力支撑,是撑起未来战场的重要人才方阵,他们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一起,成为驱动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两个轮子”。

  解决信息化人才的燃眉之急不能奢望“天降奇兵”,既要着眼长远,依托国民教育资源、走军民融合之路,更要深入挖掘军营自身人才潜力,多措并举,加速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

  【引子】

  100多年前,岭南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窗口。30多年前,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当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席卷而至,岭南军营又成为我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先锋”。

  在这场大变革中,广州军区司令部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一目标,从抓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入手,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果——

  某型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某型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等11项重点科研成果相继出炉,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全军信息化专业比武,广州军区司令部选手共摘得10金8银3铜,金牌数、奖牌数均名列全军第一;

  去年金秋,“跨越—2009”大演兵,广州军区司令部通信、指挥、情报、测绘、电磁频谱等信息化领域100余名技术骨干奉命出征,连续20多天,长驱数千公里,没有一台信息化装备“趴窝”,以精湛技术享誉演兵场……

  伴着我军战略转型的铿锵步伐,一支阵容强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正以蓬勃成长的势头在岭南军营崛起。

  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信息化课题建设为何频频受阻——

  视线聚焦战场新方阵

  时光回溯至6年前。

  当年,广州军区上上下下掀起了信息化建设高潮,军区司令部上马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项目,并明文规定特事特办,人、财、物向信息化建设倾斜。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屡屡受阻,半途搁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追根溯源,根子在“人”上:从事科研的技术骨干人数不少,但缺乏能够挑起大梁的信息化专家型和骨干型人才,许多项目在关键环节卡了壳,难以突破……

  此事如一盆冷水,浇醒了大家——

  军区司令部涉及通信指挥、情报侦察、军事测绘、机要密码等信息化领域,其信息化水平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战区部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是撑起未来战场的重要人才方阵,他们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一起,构成了驱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两个轮子”。这支队伍素质不过硬,信息化建设的“地平线”就会倾斜,隆隆战车就举步维艰!

  认识高屋建瓴,决策急如星火。2005年上半年,司令部机关兵分3路,深入部队调研,摸清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底数——

  有的单位花名册上人才齐装满员,但真正在信息化建设上管用的人才不多;有的单位虽然硕士博士扎堆,但很多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效用;有的单位则几乎找不出像样的信息化人才……

  2005年10月,广州军区司令部召开人才建设会议,围绕“什么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分哪几类”、“各种类型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展开热烈讨论。会后,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司令部人才建设的措施》,清晰勾勒出4种类型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化建设领衔挂帅的高端人才。在通信、情报侦察、测绘气象、工程科研等专业各培育3至5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以博士、博士后为主体,在军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信息化建设攻关克难的骨干型人才。加速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精通本职专业、熟悉相关业务、善于创造性地开展科研攻关活动的高素质中坚力量。

  ——担负信息化装备维护的管理型人才。培养大批熟练掌握各类信息化装备维护和维修技能的人才,力争能担负重大演练演习活动装备保障任务,按编制配齐并略有储备,专业对口率达95%。

  ——使用信息化新装备的操作型人才。这支队伍应以士官为主体,专业技术知识基础比较扎实,能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操作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组训和管理能力。

  引才报告雪片般飞向军区领导案头,“急需人才”身在何方——

  “天降奇兵”难救燃眉之急

  司令部人才建设会议一结束,直属部队的一份份人才引进申请报告,就像雪片一样落到领导案头:某旅申请从地方厂家引进高级工程师10名;某测绘大队申请从地方高校特招入伍10名硕士博士;某工科所则申请引进一名院士……

  回忆这一“求才若渴”的热闹局面,军区一位领导对此深有感触:“当时,军事斗争准备如火如荼,信息化建设项目又进展不顺,各部队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事与愿违。数家单位带着“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10万元,一次性下拨12万元岗位津贴,一次性补助5万元办公经费”等诱人条件,深入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去“招兵买马”,结果大多无功而返。

  引才“碰壁”的冷峻现实,让大家清醒地意识到: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各行各业都缺,都是稀罕宝贝。培育信息化人才不能奢望“天降奇兵”,只能立足自身、立足现有条件、立足军营岗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发现、培养和造就。

  ——立足自身。军区司令部采取相邻专业转型、搭建老中青人才梯队等形式,初步建起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库的雏形,立足自身解决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从无到有”的问题。

  ——立足现有条件。针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类别、应用层次、培养周期等特点规律,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效率型机关、建设学习型军营活动,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学历升级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层次,抓好部队急需的信息化骨干人才培训,提升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立足岗位培养。充分利用联演联训、应急行动、科研项目攻关、重大工程建设等契机,以岗位当平台,把实践作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催生培养和摔打锻炼人才。

  去年8月,军区司令部某测绘大队爆出一则新闻:原本只有大专学历的某部科技干部解志刚,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解志刚现象”并非一花独放。当年在引进高端人才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该测绘大队,已是今非昔比。近5年来,该部先后选送68名干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自力更生的理念,迅速催生信息化人才方阵崛起。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军区司令部几乎所有的科技人才密集单位都兴起了“学历升级”热潮,通过“强军计划”、在职培养等渠道,有些单位硕士博士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有200多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进入军区“骨干型”人才库,33名信息化专家型人才基本是自己培养的。

  投资数千万的重大课题,让一个“小丫头”担纲是否儿戏——

  “剑走偏锋”用才选将

  记者翻开军区司令部信息化领域“专家型”人才库,心头为之一震:

  全军首届十大“爱军精武标兵”江旻舟、全军“功勋荣誉章”获得者段雄林、全军信息化专业比武金牌得主华军、带领科研团队创造科研“井喷现象”的肖华春……

  谁能想到,这些平均年龄不到40岁、如今在广州军区乃至全军都享有盛誉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几年前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

  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是一个个令人心头为之激荡的大胆“用才”故事。

  多年前,全军首届十大“爱军精武标兵”江旻舟,还是个肩扛上尉军衔、扎着马尾辫的“小丫头”。谁也没想到,某部开发研制投资达数千万的“某远程网络系统”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组长的重任竟然落到了她的肩上。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中,江旻舟迎难而上,不负重托。一年后,该项科研成果摘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初,研究生毕业仅3个月、还不到30岁的华军被任命为某部网络室主任。正当一些人怀疑“学生官”能否胜任时,华军却接连取得4项科研成果。去年1月,他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选手出征北京,代表广州军区参加全军信息化专业大比武,在5个项目的角逐中,摘得2金3银,总分名列全军第一。

  数年前,某工科所提出的某项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新工程。一些专家认为,这种高技术项目至少要用8至9年时间,花费近亿元经费才能完成,建议最好由工程院院士领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一番深入调研后,经过全面的考核竞争,当时年仅36岁的陆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这一打破“常规”的用人之举,激发出陆林和他的年轻科研团队的蓬勃活力。他们深入部队、科研院所调研论证,到试验生产一线攻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采集试验数据,仅用了两年半便出色完成了研制任务。该项目定型装备部队后,产值20多个亿,创造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谈起这一个个不拘一格乃至“剑走偏锋”的用人之举,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刘联华一语破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常规门第资历观念,给年轻人抛头露脸的机会。锥处囊中,其锋必显。用才正当其时,才能尽早开掘出人才潜能,让人才释放出最大值。”

  以往由高学历军官负责的岗位,为何破格改由士官接任——

  突破唯“高学历”选才误区

  一个原本由高学历军官负责的岗位,破格改由士官担任。谈及当初某通信总站的这一创举,官兵们至今仍津津乐道。

  4年前,该通信总站网管办传输室一名工程师转业,需要挑选一位负责光缆维护的技师。6名预选对象中,5名干部,人人都是通信院校科班毕业,另一名则是只有自修大专学历的士官。

  临阵选“将”,该总站的决定令人震惊:由从事光缆维护的高级士官汪建国担任技师。

  决定一出,上下哗然。很多人纷纷质疑:维护信息化装备管理职责重要,过去一直由干部担任,士官能行吗?

  行!汪建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站党委的用人决策是正确的:他出色完成了20多个通信台站的建设重任,总站光缆连续4年保持100%的可通率,他还成为总站唯一获取华为公司“光网络高级工程师”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并跻身军区“骨干型”人才库。

  “长期以来,"唯高学历论"已经成为用人的惯性思维。事实证明,高学历并非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唯一标准。只有按照能力定人才,按照岗位选人才,才能真正树立起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取舍标准,激发各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活力,收获人才满园的动人春色。”军区司令部通信副部长、该总站原主任何长禄对记者侃侃而谈。

  传统观念被破除,军区司令部各级选拔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按照岗位需求,以求实的态度选拔合适人才的观念逐渐形成——

  过去一些单位、甚至是信息化含量不高的岗位,也动辄安排硕士博士的做法被纠正。高学历、高素质的信息化骨干人才被集中用在科研攻关、遂行重大任务的关键岗位上,避免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一批学历不占优势、但实际操作水平较高的基层干部和士官,开始走上信息化装备维护管理和操作使用岗位。

  某大队海岛观测站选拔高级士官陈甲生担任高级工程师。去年,10余名新毕业的干部学员,由陈甲生带队进行业务实习。英语过了八级的大学生干部苗继佳感慨地说:“让一名士官担任我们的技术指导老师,开始我们很不以为然。但陈甲生深厚的业务技能让我们感到震撼,在一位3次荣膺全军信息化装备大比武冠军的士官奇才手下学习,我感受到的只有骄傲和自豪!”

  课题攻关一年,成功遥遥无期,为何思路一换就迅速取得突破——

  科学组合催生“化学反应”

  5年前,军区司令部某部组织开发“某型卫星临空预警系统”。他们成立课题组,抽调精兵强将,投资10余万元,刻苦攻关一年,但关键技术始终拿不下。

  一位领导了解情况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这个课题组,弊端就在所有成员专业相同,知识结构太相似了。为何不在人才组合上动点脑筋,吸收一些新鲜血液?”

  一语惊醒局中人。随后,该部迅速从兄弟部队邀请与课题相关的军事测绘、情报侦察等专业的3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盟。在不同观念的碰撞下,思想的火花开始迸发,联合攻关不到1个月,该科研项目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看似简单的人才组合,却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在军区司令部党委的一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建设形势分析会上,大家形成共识:未来战场讲究体系作战,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也不能靠单刀打天下。把不同特长、不同专业的人才合理组合起来,人才培养效益必将倍增。

  思维一变,新招频出。他们开始倡导单位内部的“老新高低结合”模式,即新干部与老技术骨干结对子、高学历干部与低学历干部结对子,以老带新,以高促低,在单位内部实现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重新组合;在单位与单位之间,他们建起跨专业的“导师制”。由技术权威牵头领衔某科研课题,兄弟部队相邻专业的技术骨干加盟,形成一个“复合式”科研团队。在攻关过程中,不同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彼此之间发生思想碰撞、互补短长,并最终实现融合,共同进步。

  2005年,投资达数千万的大型科研项目“某型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上马。军区司令部集合了10余个单位的60多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成立了系统总体组、地理信息组、仿真组等6个攻关小组,小组长出任“导师”,专业涉及通信指挥、情报侦察、电子对抗、军事测绘等20余个大小专业。一年后,“某型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横空出世,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显性的成绩看得着,隐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效能更无法估量。担纲领衔这一重大项目的军区司令部通信部部长刘晓达感慨地称:“这是一次广度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体系组合培育实践,它的成果远远不是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所能涵盖的。这次科研实践之后,他们中的三分之一迅速走上了所在单位科室主任的重要岗位,肖华春、华军、肖兵、荣霓等人分别摘取了一个又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科研创新"井喷"现象……”

  实践证明,优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体系组合,能够很好地形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链。如今,这一做法已明确写进《关于加强军区司令部高层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密集的单位采用和借鉴这一有效经验。

  一名将信息化装备操作得“溜溜转”的士官为何要“三改专业”——

  让人才在转型中升值

  去年上半年,“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好六连”士官兰松,在上级机关组织的信息化装备操作比武中一举夺魁。这名将信息化装备操作得“溜溜转”的士官,有着“三改专业”的经历。

  1994年入伍之初,兰松学的是架空明线专业。后来架空明线被淘汰,他又改学电缆专业。电缆被淘汰时,他又改学载波专业。谁知,等他刚从士官学校学成归来,载波专业也被淘汰,光纤成了连队主要通信方式。于是,兰松又重新学习电源专业,成为顶呱呱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据相关数据显示,广州军区司令部4大类型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中,将近一半有过一次以上转型经历。

  采访中,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干部处处长赵亮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淘汰旧的专业,并不断催生新的专业。以某通信总站为例,近年来,他们淘汰掉的专业有载波、电缆、插拔塞话务等10多个专业,新增的有CDMA、电视会议、卫星监测等20多个专业。这种信息化技术的动态发展,迫使我们加大人才转型力度,使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在动态平衡中追求滚动式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军区司令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成了一次次“漂亮转身”。

  他们鼓励高层次技术人才外出短期研修,创造机会让他们去高校甚至出国深造。近年来,先后有31名信息化“专家型”技术人才入军地院校、科研机构、装备厂家、工程基地进行短期研修深造。

  此外,他们还安排信息化“骨干型”人才到野战部队、各级机关交流代职,通过横向流动开阔他们的视野,找准科研攻关的方向和坐标。近年来,军区司令部每年送出去进行交流代职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都在10人以上。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广泛交流,交流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视野和发展契机。某自动化站在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活动中,和某机械化步兵师达成联手研制某指挥控制系统的共识。他们成立由10余名硕士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入该师训练一线进行刻苦攻关。经过3个月的携手攻关,该系统成功诞生,并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这种深度的交流过程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得到全面锻炼。该站当初投身指控系统攻关的年轻队伍中,如今已有4名成长为科室主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加大转型和交流力度,方能真正跨越专业鸿沟,从实验室迈向“战场”,在聚焦打赢中有所作为。记者欣喜地看到,广州军区司令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像嫩芽破土、像竹笋拔节,正在茁壮成长……

  【尾声】

  岭南滨海某地域,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指挥演练正在展开。

  将军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指挥所内占据整面墙壁的巨幅军事地图上,不但有对陆地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的军事标绘,甚至对南海海域的岛礁、航道也进行了详细的标绘。地图右下角,落款时间赫然为演练当天。

  军区领导很是诧异,连连发问:“这是你们刚拿出的新地图吗?陆军测绘能够标绘海图吗?标绘出来的要素参数精确吗?”

  新增设的军事测绘席上,某测绘大队大队长张书祥应声起立,语气豪迈:“这幅地图是我们大队信息化专业干部运用最新的卫星测绘资讯,3天之内紧急赶制出来的数据准确的最新版本陆海军事地图。只要有需要,战区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最新地图,我们都可以在3天之内拿出来!”

  测绘大队领导的这份底气,源于一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坚强支撑——

  这,是岭南“中军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底气!

  (本版图片由王涛摄)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