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感情基础剩男剩女仓促成婚
数据统计:30岁—45岁年龄段,离婚案占据了总比例的40%
●典型案例
海归与北京土著格格不入
3年前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沈丽,在获得良好创业机会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33岁时,家中父母已经对此“忍无可忍”,“那段时间,周末至少有一天会被安排相亲”。
在各种重压之下,沈丽在6个月的筛选后,选定了学历、年龄都比自己要低一些的一名相亲对象作了丈夫。
海归的沈丽做派西化,而她的老公则是听相声评书长大的北京土著,一有时间就往天桥跑。
在数轮争吵和时断时续的冷战后,沈丽选择搬到娘家借住。就在这时,单位一名男同事对沈丽表现出格外的关心,沈丽接受了这份感情。2009年,沈丽提出了离婚。法官点评动机不纯导致婚姻失败
针对30岁—45岁的年龄段,法官表示,这个年龄的高知男女大多在结婚的动机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剩男剩女仓促成婚。
高知双方,尤其是研究生以及海归人士,迫于年龄压力和周遭亲朋的舆论压力,结识不久便成婚,婚后发现缺乏对彼此志趣性格等重要问题的了解;其次,一方或者双方有目的结婚。这个年龄段的男女,不少以婚姻为目的,谋求事业上的进一步上升,比如找个有北京户口的以便落户、找个领导的亲属以便获取升迁机会等。
法官表示,婚姻最为核心的部分便是情感,当事人因为种种目的忽略掉此项因素,势必会在婚后遇到情感真空,此时便会主动寻求第三者来慰藉情感的空虚。
45岁—50岁是离婚高发期
数据统计:该年龄段的高知外遇离婚案占据了总比例的55%
●典型案例
城乡差异给婚姻蒙上阴影
50岁的杨先生是某大学的教授,妻子赵女士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两人是大学同学。两人在维持了26年婚姻后,于2009年岁末因离婚对簿公堂。
杨先生是从农村奋斗到城市读大学的。据他自己说,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有希望来到北京转变自己的命运。
杨先生称,他的妻子是干部子弟出身,从相恋到结婚,一段短暂的甜蜜期过后,他面对的就是妻子无休止的抱怨。
“因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妻子总是拿我和别人做比较。我是讲师时,妻子说谁谁都是副教授了;等我当了副教授,她又说谁谁都是副主任了。”在北京没有亲人的杨先生在妻子家一直扮演着一个“外人”的角色,“他们家里人的话题我插不上嘴”。
参加妻子家里的聚会时,杨先生会选择早起、买菜、第一个到达岳母家,然后一头扎进厨房做饭,他希望以此回避掉与妻子家亲朋间的交流,以此避免触发妻子的敏感神经。
离婚前10年夫妻已分房住
在离婚前10年,杨先生与妻子便已经分房居住了。“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有时我们一天都不说一句话。”杨先生说,在2005年,他遇到了“知音”,自己带的一名女学生,比自己年轻20岁。
杨先生表示,妻子知道后,软硬兼施,除了要求他交出一般财产外,还要求他把学校分的房子交出来。他对此不予接受,最终对簿公堂。
而开庭当天,让杨先生惊讶的是,妻子拿出了当年大学时收到的情书和信件当众朗读,以此证明杨先生是婚姻中的负心人。
法官点评
家庭冷战让第三者乘虚而入
法官说,45岁—50岁期间的男性,大多在事业上初有成就,经济比较宽裕,因此便会吸引异性倾慕的目光。
而从心理上分析,这个年龄段的人奋斗多年,更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第三者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这个年龄段的男性事业繁忙,如果再缺少家庭、爱人的关爱,遭遇“家庭冷战”,就很容易被其他嘘寒问暖的异性吸引。
(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文/记者白筱芃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