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员在海地太子港为地震受伤人员换药。当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继续在太子港进行医疗服务,他们深入灾民集中居住区为受伤人员诊治换药和进行卫生防疫工作。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17日,海地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各项灾后救援仍在紧张进行。政府在各方协助下筹建紧急安置中心,加速向灾民分发救灾物资。
一些分析师展望灾后重建,认为海地在这次灾难中损毁严重,恢复重建可能耗时数年。
紧急状态 海地政府高级官员卡罗勒约瑟夫17日说,全国性哀悼期将持续一个月。海地从即日起至1月末将处于紧急状态。
一名海地政府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记者,海地18日起将设立280个紧急安置中心,为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临时住地、发放救援物资。
这名消息人士说,每个紧急安置中心大约有500个床位,计划设在首都太子港和周边6个城镇的学校、教堂等公共建筑内。联合国下属世界粮食计划署承担运营安置中心和调配重要救灾物资职责。
由于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交通不畅,救援人员尽管克服困难加速向灾民分发食物,仍有大量救援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民手中。一些饥渴难耐的灾民在街头或临时帐篷内焦急等待救援,还有一些人失去耐心开始哄抢救灾物资。太子港街头乱象令人担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形容这次地震是和印度洋海啸一样的大灾难。他17日说,世界粮食计划署未来两周将向100万灾民提供食品,未来1个月向200万灾民提供食品。
医疗人员争分夺秒医治伤者。一些医护人员警告说,伤者若在未来12至24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治疗,半数将有生命危险。
此外,处理遇难者遗体也成政府难题。海地政府眼下已收敛大约7万具遇难者遗体,但灾区仍有大量遇难者遗体未得到及时处理。
太子港外一处贫民区先前居住大约1.5万民众,震后彻底成为废墟。救援队带领搜救犬在废墟上搜救后未发现生命迹象。由于室外气温较高,尸体腐烂发臭,一些幸存居民决定点火焚烧废墟以阻止疾病传播。
“我们没法把遇难者从废墟中挪出来,所以打算用旧轮胎和汽油点火焚烧,”居民埃马纽埃尔说。
传递希望 潘基文17日抵达海地视察灾情并慰问灾民。
潘基文当天首先前往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废墟,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联合国工作人员。
潘基文还前往海地总统府附近广场上一处临时居住地看望灾民。其中一群情绪激动的灾民喊道:“我们需要食物,我们需要帐篷,我们需要工作。”
潘基文说,他知道海地灾民渴望美好未来,“我告诉他们我此行前来就是传递希望、为他们带来美好未来”。
潘基文说,救灾工作有三项当务之急,即尽可能援助更多灾民;向灾民提供食物、饮用水和医疗救治;协调调度多方救援物资。“我们连一美元也不能浪费。”
潘基文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海地地震是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联合国将加速开展各项救灾行动。“我到这来告诉你们(灾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你们不孤单。”
潘基文当天晚些时候返回纽约联合国总部,机上载着一些联合国遇难工作人员的遗体。
展望重建 卡梅伦辛克莱是一家非赢利建筑设计机构负责人,在灾后重建领域经验丰富。他认为,海地灾后重建至少需要5年。
辛克莱说,救灾工作第一阶段还将持续6周,随后进入第二阶段,重点将由救治灾民转向恢复重建,首要任务是建造过渡性建筑和永久性住房,同时构建社区结构。
辛克莱说,海地震后重建应从印度洋海啸灾后重建中吸取经验教训,合理规划建设项目,避免浪费资源。
按辛克莱说法,海地灾后重建尤其要注意寻找本地合作伙伴,避免海地人过度依赖外部援助。
“你不能只让美国人进来当主角,最后招致仇恨和分裂。你必须和当地社区并肩工作,让他们发出声音。这不但事关重建家园,也关系到重建社区归属感,”辛克莱说。
另一名专业人士苏珊瓦赫特说,重建过程需注重协调合作并保证工程质量,“如果建设者不可靠,建筑达不到一定标准,那重建就没有意义”。(韩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