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大雾中怎保安全?风云卫星参与气象预警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19日08:50
  每到冬天,大雾成了这个季节我国最常见的气象。2009年~2010年的冬天,媒体上“雾锁京城”、“雾锁津门”、“雾锁蓉城”等等字眼更是频频出现。

  面对大雾给交通带来的不便,交通部门结合天气预报,有效调节了交通运输秩序,使因大雾引起的交通事故比以往明显减少。记者从气象部门得知,这得归功于我国在轨运行的多颗风云气象卫星,它们出色的工作使大雾预报精确到半小时以内,为交通部门合理协调运力、减少盲目运行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创造大雾中的安全秩序

  2009年11月29日,周日。在中关村上班的穆磊好不容易遇到了没有加班的日子,于是和朋友约好驱车到天津去玩。但起床一看,窗外大雾弥漫,隔窗甚至连对面的楼房都看不清楚。此时,正好朋友发来短信,说是天气预报大雾中午才能散去。于是,本来布置周密的出行计划只好改为室内活动。

  穆磊的出行遭遇并非最糟糕。每到冬季,许多地区的多个路段因大雾而造成“十里长龙”般的堵车现象屡屡出现,一些司机甚至在车内临时支起扑克桌以消磨时间。而经常从北京出差深圳的吴先生也有一次不凡经历,返程中因旅途困顿而睡着的他,一觉醒来竟然发现已经在临时降落在石家庄机场的飞机上睡了3个小时。

  和大家出行不便相对应的,是中央气象台及各地气象部门不停地忙碌着为大家的出行做大雾预报。据中国气象局有关人员介绍,今年冬天我国利用在轨运行的风云一号、二号、三号共4颗卫星,通过对重点地区每半个小时一次的对地气象观测,完成了对雾霾天气的准确预报,其中主要由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大雾预警就达到十几次,各地区结合本地气象条件发布的大雾预警更是不计其数。

  气象专家许健民院士告诉记者,我国从气象卫星数据中,根据大气中漂浮物的成像浓度,很容易分辨出雾霾天气来。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雾霾的聚散规律,否则无法做到准确预报,更无法指导交通运输等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我国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以半个小时一次的时间分辨率有效地对有雾地面进行监测,为把握每次雾霾的聚散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数据。”他说。

  有关人员表示,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准确的大雾气象预报,交通部门提高了对公路、航运和海运等较易受到大雾影响的交通的调控能力,使雾天的交通秩序和运营效率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同比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2009年11月21日至12月初,我国遭遇罕见持续雾霾天气,笼罩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长达10余天的大雾迟迟不能退去,中央气象台持续拉响大雾橙色警报,大雾影响面积约为26.8万平方公里。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蔬菜等生活物资供应曾一度出现紧张,气象台根据风云气象卫星监测的数据,准确地发布了不同时段的大雾聚散预报,使不同城市的物资储备和供应得以保证。

  灾害预报成为新方向

  干旱、台风、寒潮、暴雪、大雾……一个个关键词勾画出了2009年不同寻常的天气过程。同时,新中国60周年庆祝活动成功举行、寒潮来临前及时抢收农作物、暴雪之中抢险救援、大雾中交通的稳定运行等一个个场景,又让人们感受到我国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这其中,离不开风云气象卫星的功劳。

  记者从今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了解到,去年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200余人,为近20年中最少。其中,中国气象局共启动应急响应16次,汛期期间全国各省级气象台共发布预警信号1465次,警报1390次,发布免费气象预警信息4000多万条,接收预警信息超过9亿人次。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率达85.6%。

  从上面灾害天气预警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我们会发现,我国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职能正在由常规天气预报向灾害天气预报延伸,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许健民院士也多次表示,灾害监测预报应该是气象卫星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而这依赖于卫星性能的持续提高。

  就目前已有数据来看,为我国气象预报及气象数据积累起到巨大作用的风云二号5颗卫星,是我国动态监测各类突发灾害性天气变化的有力工具,也是天气分析特别是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在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暴雪、沙尘暴甚至火灾等灾情的监测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9年底,风云三号02批气象卫星使用要求正式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卫星有效载荷的主要功能已经有了定论。作为风云气象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在加紧完成风云三号01批气象卫星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也加快了02批卫星研制工作的步伐。

  据了解,风云三号02批气象卫星将在已有应用的01批卫星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并根据国际极轨气象卫星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现状与需求,采取分步改进和新增探测能力的技术途径,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卫星研制专家表示,预计以02批卫星为主的上下午星完成组网观测后,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卫星观测数据的更新时效将由现在的12小时提高到6小时,可以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预报时效延长24小时左右;卫星观测频次可达每6小时一次,可以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一倍。

  届时,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多了一批“保护神”。(陈全育) (来源:中国航天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