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课程表”全解析
CBN记者 王羚 赵杰
这是一张非常特殊的课程表,62次课,领域涉及法治、经济、党建、历史、能源、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据《高层讲坛》主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副院长崔常发撰文称,每次听课的除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还包括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在京的各部委领导。
根据数位中南海授课专家介绍,听讲人数约在五六十位。这批特殊听众可以说是中国政治权力中心的精英人士。
这也是一群特殊的“老师”。尽管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谦虚地表示,不要说去中南海上课,其实只是讲解。但无可置疑,授课名单上的125位专家全部是精心挑选出的各个领域的翘楚。
仔细研读62次学习的课程表,可以很容易发现,几乎中国在行进中遇到的所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在这里都有涉及。
他们关注什么?
21世纪初的中国,正在面临一场全球化浪潮。体现在62次学习中,学习主题中带有“世界”、“国外”和“全球”字眼的就有26次,占到42%。中央政治局通过集体学习广泛地吸取世界各国在社保、政府服务、金融管理、安全生产、城市化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提高治国执政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尽管遭遇种种挑战,但依然势头迅猛,过去五年平均超过10%的GDP年增长率令世界瞩目。中国政府也一直注意改进执政能力、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体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经济相关专题成为所有主题中数量最多的。根据本报对学习主题的初步统计,经济相关课题占到31次,占总学习主题的50%,其中既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财税体制改革等重大话题。
“法治”成为62次课程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根据本报统计,有7次集体学习围绕法治展开,包括首次集体学习的宪法专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以及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
此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气候变化、非典、奥运等热点话题也出现在课程表上,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高度关注的内容。
话题与时机
据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透露,中央政治局每一次集体学习的主题都是经过精心的整体设计,务求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报记者的采访和授课专家的描述,目前授课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是高层领导根据自己的关注亲自点题,另一类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相关课题组人员根据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并报批。
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周弘看来,她2009年5月2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进行的一堂讲解在时机选择上非常及时。当日,她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何平研究员一起,就“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个主题进行了讲解。
周弘告诉本报记者,从时机来看,当时中国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之后,也需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来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支持经济复苏。
她分析,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重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或突破都发生在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之后,比如美国的社保体系正是在1929年大危机之后开始提出,并于1935年正式建立。此外,为使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移支付正好为缩小这样的差距提供了机会。
“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我认为在2009年头几个月进行这个主题的学习和探讨是恰逢其时的。”周弘说。
另一个例子是2002年12月26日的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宪法。2010年1月13日,当时承担讲解重任的周叶中向本报记者分析了首次集体学习选定宪法的原因。
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当时已有2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各方面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对改革开放的保障作用也已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2002年刚好是我国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12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也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一个见证。”周叶中分析。
除了紧扣当前热点,政治局集体学习还着眼长远,关注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问题。
1月13日,五天前刚为政治局集体讲解的专家贾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进中南海讲解,印象最深的是领导层高度重视,既紧扣当前重大问题,也结合中长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客观上是把两者形成结合,既是当前重大的问题,又跟中长期问题有内在的连接。”贾康说。
贾康与高培勇此次讲解的题目是《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题目当中也体现出当前重大问题与中长期问题的连接。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已经成为眼前最需要加速推进的大事,而其进展和成效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亦影响重大。
助力决策的智慧传递
作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体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一种“带有咨询性的学习”,其对政策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与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在2006年11月30日为政治局集体学习做了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讲解。
赵树凯认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高层领导掌握研究界研究成果的渠道,每一次专题不同,但是基本可以代表各自领域的现状。
“实质上这也是一个听取情况汇报的形式,对于决策的制定、思考现实问题等也是一种帮助。当然,这种形式和地方政府等汇报工作情况显然不同,它主要是帮助决策的。”赵树凯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主讲人很看重到中南海讲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讲课可以使自己所学所研助力决策,从而使个人的学术思想有可能经由决策往实践传递。
为政治局集体授课的多位专家关注到集体学习之后中国发生的变化。
“政治局集体学习是一个信号,一个加速点。虽然社保改革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但是2009年政治局集体学习后改革速度明显加快。所以,这种学习还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周弘说。
由于中央政治局每次集体学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海内外的观察人士已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作为透视中国动向的一个窗口。从讲课时机和主题确定,以及集体学习后已成惯例的总书记总结讲话,都向外界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一位为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过课的专家告诉记者,从新华社刊发的正式通稿上最高决策层的一些说法中,可以读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那125位“智囊”们
CBN记者 赵杰 王羚 马燕妮
2006年盛夏的一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意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人士给了他一个临时通知——去中南海授课。
四个月后的11月30日,刚刚过完自己47岁生日的赵树凯与来自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一道,坐在中南海怀仁堂一楼会议室一个椭圆形的办公桌旁,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面对面,开始了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讲解,听课者还有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机构的负责人。
中南海怀仁堂
和赵树凯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在2008年春节前不久的11月份,也接到了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类似电话通知。
周弘说的第一感觉是“喜出望外”。中央领导如此重视社保问题,对于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周弘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此后几个月,周弘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多位工作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开始了精心的准备,“整个春节都在紧张的工作中”。
2002年12月26日至今,像赵树凯、周弘一样接到通知,并走进中南海怀仁堂讲课的学者已经有125位。中南海怀仁堂,也由于这个椭圆形的讲桌,而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
七年来,在这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落实并成熟;在这里,每一次集体学习后,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讲话都会成为各界关注中国决策动态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里,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化成现实决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尽管事隔多年,现任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宪法学者周叶中对于中南海怀仁堂印象依然深刻。2002年12月中旬,周叶中在接受讲课任务后,备课时间只有15天。提前近十天到北京的时候,京城正在飘雪。但阴霾的天气在赴中南海的当天被一轮艳阳驱散,“本来有些压力,但一下子心情变得很好”。
两年后,2004年宪法修正案公布实施,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渐受关注的“智囊”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以来,围绕这些主讲人的关注越来越多,“智囊”一词也成为他们以及所在机构的代名词。
有政治学专家认为,选中这些人讲课,首要的当然是他们在所在领域作出的颇有建树的学术成就;其实也要考虑他们的政治素养等因素。
就宪法领域,许崇德曾参与中国宪法诞生、发展至今的历程,其学术造诣无可非议;而周叶中对于宪法的现实思考则代表了新一代宪法学者的智慧。他们两人当时都分别主编了全国宪法学统编教材,周叶中等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于2001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其实,大多数专家在集体学习之前所获得的各类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获奖已经已不胜枚举,这些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他们学术翘楚的地位。另外,据本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主讲人中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长时间做访问学者的海外教育背景。
纵观七年来这些主讲人所代表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有21次,占16.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10次居第二;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均为8次,紧随其后。
值得关注的是军事科学院和中央党校,分别以7次和6次的次数,超过了原来排名第四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成为新崛起的受关注的“智囊”机构。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因为农业、科技课题的相对密集,也成为新话题领域的智囊诞生地。
这些“智囊”们因为这个课堂,人生或多或少也都受到了影响。更早在1994年进入中南海讲解、时年39岁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曹建明,如今已是最高检检察长;2004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三年后正式担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并于200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讲课全过程
CBN记者 赵杰 王羚 马燕妮
据有些主讲者透露的信息以及《高层讲坛》主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副院长崔常发的文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深度阐释》,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基本上是由中央办公厅、相关部委、相关科研机构三层协作实施的。由中央办公厅牵头,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选题。
选题确定之后,会有一个集体备课、反复试讲的过程。赵树凯的选题就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其间进行了反复试讲,“每一次试讲后听课的单位都会提出意见,对讲稿进一步修改和润色”。这不同于周叶中的经历,当时由于是第一次,备课、试讲时间都相对紧张。
崔常发在上述文中介绍,正式授课前,基本上要经过三轮试讲,课题组成员、相关部委领导、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负责人都会到场听。对于讲课内容、语言表达,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等涉及到对高层讲课的基本要素一一提出指导性意见,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试讲之后就是正式讲课,每一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讲课者在回忆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深刻印象:领导人非常平易近人,并且对于讲课内容很重视,会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和见解。
2002年12月26日,当周叶中在怀仁堂见到温家宝总理的时候,温家宝握住他的手说:“老师好。”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问候让周叶中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印象深刻,特别是总理称呼一同前往的许崇德教授为“许老”,让他感受到了领导人的谦和和亲切。
有讲课者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南海讲课并不像一个课堂,更像是针对某一领域的讨论会,甚至思想的碰撞会,因为从领导人的思考和提问中,他们往往也获得了对问题的新看法和新领会。“专家讲解、集体学习”,这是专家认为的准确表达。
学习的涟漪
CBN记者 王羚 马燕妮
1月10日的北京寒风刺骨。在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中,身穿黄色羽绒服的谢丽(化名)抱着一摞书跳下公交车。
谢丽怀里的书有一个很醒目的书名——《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摘要》。一位客户订购了这套售价200元的内部资料。身为网上书店销售员的谢丽,正在送书路上。
“这套书销得不错,有不少单位买呢。”谢丽笑着告诉记者。
而在当当图书网上,由红旗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高层讲坛——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课题》一书已经断货。
据谢丽介绍,买这些内部学习资料的主要是部队、企业(绝大部分是国企)和部委机关单位。个人也有,比较少。买书人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0~50岁,遍布全国各地。一次性卖出最多的有七八十套。
“根据我的经验,像企业买书,一般都是领导的决策,现在有这种学习意识的领导也越来越多,当然,这种书也就越来越受欢迎。”谢丽说。
除了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资料,谢丽所在的书店还销售各种内部讲座的读本。据记者了解,这些内部学习的讲座资料版本很多。
“根据学习的频率,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些新的书。有些比较固定化的内部学习资料,一段时间出一本,都快成期刊了。”谢丽告诉记者。
内部学习资料的热销只是一个缩影。就像一粒石子落入水面,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整个社会也引发了一圈又一圈涟漪。
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中央政治局的学习内容,就像一个风向标,一旦有最新的学习动态,不仅会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会出现以他们的学习方向为导向的学习热潮。
一件事情可以作为佐证。从中南海讲课回来后,多位主讲人均接到一些省市前去讲课的邀请,演讲主题多与在政治局集体讲解的主题相近。
这使我们看到一个清晰的智慧传递过程:从专家学者的书桌到中南海怀仁堂的课桌,从中南海怀仁堂的课桌到全国各地的讲堂,知识在传递中扩大,信息在分享中丰富,能力在学习中增强。
不仅如此,当学习成为一种氛围,一种习惯,甚至一种生活方式时,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学习者个人的生命,更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进影响至深。
学习使人视野开拓,境界提升,也使人力量更新。从这个角度说,中央高层领导所做的学习典范,意义已经超过了学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