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金钱、关系渗透科研经费申请之中,已不是个别现象 CFP供图 |
普通医生孤身欲捅科研立项黑幕
广州市一院医生状告市卫生局,诉称科研课题专家评审结果被造假;
代理律师说,科研立项官司少之又少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科研立项结果公布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邹传伟医生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课题名落孙山,这让他怀疑自己遭遇了“潜规则”,为了讨回公道,他冒着自毁前程的风险,将自己的“顶头上司”广州市卫生局告上法庭。昨天,该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
他判断课题立项没问题
邹传伟是广州市一院内科主治医生,今年准备晋升副高职称,所有申请条件都已具备,就差一个科研课题的立项。为此,他特意提前8个多月准备。在临床中,他碰到的病人多是癌症中晚期,他申报的课题便是有关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早期发现肿瘤。根据自己多年的求学及临床经验,他判断这个课题很有意义,而且属于高精尖,获得立项资助没有问题。
可是,当广州市卫生局官方网站公布“2009年度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一般引导项目立项项目”后,邹传伟发现自己名落孙山,而一些上榜的课题他感到明显水平不高。这时他联想到此前听到的有关“潜规则”的传闻,便于2009年7月、8月两次到广州市纪委信访。在市卫生局的答复中,他看到当时决定自己课题命运的7份专家评审表的复印件,不过7位专家的签名被遮盖了,这让他对这几份评审表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邹传伟说,经人指点,他找到了7位专家中的3位,将这几份评审表给3位专家一一过目。一位专家说这7份评审表中都没有他当时填写的,另一位专家说签名遮住了没法辨认。专家的回答让邹传伟怀疑自己的评审表被人掉了包,于是他将广州市卫生局告上法庭。最早他告到越秀区人民法院,不过法院裁定认为该案不属于行政诉讼法范畴,予以驳回,他又告到了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他认为有人掉包评审表
昨日该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辩论的焦点仍是该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范畴。
广州市卫生局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医药科技项目的评审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审理的范围,因为他们只是组织科技项目的评审,但组织科技项目的评审并不是卫生局的行政职责。此外,他们对邹传伟医生反映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调查,并给予了书面答复。
市卫生局还解释,他们根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组织了2009年度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一般引导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收到申报人的申请材料后,委托广州市卫生技术鉴定和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确定是否立项。当时邹传伟所在组别有54个项目,评分前31名可以立项,参与邹传伟课题评审的7位专家中有5位不同意立项,其课题得分为318分,排名第36位,所以没有入选。
邹传伟打印广州市政府网站上介绍的市卫生局的12项职责范围的第十项:“拟订全市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发展规划,组织重大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推广医学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他认为,这正说明组织科研立项是卫生局在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
邹认为案件事实最核心部分“是有人在科研立项评选过程中,冒充专家签名、伪造专家评分表,用假的专家评分表顶替真实的专家评分表即所谓‘掉包’”,他申请评审专家出庭作证,并调取证据,以还原真相。
邹传伟的代理律师黄小陶特别强调,有关科研立项的官司少之又少,一是因为民告官取胜难,二是个人要搜集证据难度很大,因为里面会牵涉许多人的利益。黄小陶认为,该案的意义在于,司法如能介入科研立项,对学术腐败将是沉重的打击。
市级医院副主任医生
晋升主要条件
学历资历
取得中级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
业绩成果
(下列条件之一)
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
市(厅)级以上立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前三名);
市卫生局立项课题负责人;
广州、深圳市区科技局立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前三名)。
论文和著作
(下列条件之一)
论文3篇;
著作1部(主要作者或主编、副主编)和论文1篇;
著作1部(主要编著者)和论文2篇。
其他条件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职称外语考试取得A级合格证书。
前辈秘笈
基金你别想拿到手
能不贴钱就不错了
昨日,广州一家医院的院长和羊城晚报记者聊起科研立项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这位院长说:“市卫生局的这个立项我不清楚,不过,现在医生要评职称必须要有这些。其实只要搞掂组织者就可以了,你要是想从评审专家那头走,想得到名单还是要通过组织者。这些专家每个人手头都有要照顾的人,你照顾我的,我照顾你的,大家心领神会。
“当然也不会太出格,如果你的项目特别出类拔萃,无可争议,也不用通过这些,或者差得无可争议,找人也没办法。可做工作的就是那些存在争议的,哪个好哪个差没有标准,人为的因素很大。
“不过立项给的基金或资助,你别想拿到手,都要给帮你搞掂这事的人,能不贴钱就不错了。
“我认认真真当医生时,职称一直评不上,做了管理者,每次都是瞎搞,连立项的课题都是别人帮我搞好的,职称却一路往上走,现在已经是副高了。现在的职称太假了,副高那次还没评,我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那个医生(邹传伟)告了也没用,最后肯定不了了之。就凭他一个人?揭不开这个盖子,涉及到太多人了。”
主角告白
我为什么
不怕自毁前程?
羊城晚报:你所在的医院是市卫生局的直属医院,可以说卫生局掌管着你的生杀大权,你不怕自毁前程吗?
邹传伟:没办法,我也是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这次我准备了8个多月,准备得很充分也很有信心,特别是看到那些明显不如我的课题却立项了,我觉得很冤。
羊城晚报:之前你听说过科研立项要做“工作”吗?
邹传伟:听说过。我准备课题时,就有同事跟我说“不是课题好就能立项的”,我也听说要涉及权、钱交易,不过我想凭自己的真本事获得立项,再说我也不擅长交际应酬。
羊城晚报:你怎么对评审表起疑心的?
邹传伟:这些评审专家都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不会乱来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会那样打分的(高的80多分、低的四五十分),而且有的评审意见一个字也没有。
羊城晚报:你去找那些专家求证时他们怎么说?
邹传伟:专家也有难处,谁也不敢得罪卫生局,我能理解,就不说他们的名字了。其实我相信绝大多数参与评审的专家都是公正的,有个专家说,对你我不会说什么,不过如果在法庭上,我会坚持正义的;另一个专家说,这7份评审表中没有找到他的,我后来又给他打了个电话,并录了音,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敢告。
羊城晚报:单位有没有给你压力?
邹传伟:没有,领导很平和,说“你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也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早被骂死了,“你自己不行嘛,告什么告!”单位同事有些担心,今年我们医院很难有人参加评审了,估计获得立项的也会少。
长江学者揭露“关系科研经费”黑幕:
不认识人没关系想拿项目非常难
今日看一点
评审表是否被人调包
好项目自认应获资助
卫生局辩称合法合规
代理人说是破冰之举
上周四,广州某重点高校著名生物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再揭“关系科研经费”黑幕,称这种现象在全国高校很普遍,已经是潜规则,会喝酒、会忽悠的人拿的科研经费就多,反之则少。
这名长江学者说,要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很难,因为已经形成惯性,成为潜规则了:“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回来后发现吃大亏了,因为我不认识人啊,没有关系,拿项目很难。”
他说,现在是有关系的人拿的科研经费、项目就多。不过,申请国家科研基金则相对公平,因为初审阶段的同行评议是“盲审”,你不知道你的申请报告递到谁手里了,但到了不是“盲审”的二审阶段就很难说了。比如他们学校另一位刚从法国回来的教授,去年申请国家基金,初审时三位专家都给了“A”,但到了二审,投票居然没过半,最终没拿到。因为他不认识人,很难通过。
他说,国家基金评审是这样,到了省市一级,认识人就更重要了:“很多我们认识的教授,做得不怎么样,但是会忽悠、会喝酒,他就总能拿到各种各样的基金。”
他还指出,高校对教授的评价标准本末倒置,是导致这种“怪象”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学里,谁拉来的钱多、项目多,谁就最荣耀,学校甚至以教授拿了大钱作为成果。我们不应该鼓励那些拿了大钱却没做出多少成绩的人,那些拿小钱做出大成果的教授,才是值得大大表扬的!”
他对比境外的学术环境,认为境外的学术环境相对公平:“我在香港大学当教授时,向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申报科研基金,他们的评审也相对公平。RGC在收到所有申报项目后,会将申报书发给全世界10个同行评议,收到同行反馈后,根据这个反馈发放基金。这个过程中,你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申报在哪个欧美专家手中,所以没法去拉关系。我在那儿5年,共拿了两三个100多万元的资助项目。内地可以考虑借鉴香港做法。” ·据《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