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报道
肖明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本报记者从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处了解到,规划编制有望在今年完成后于明年初提交国务院,并于明年3月份提交全国人大讨论。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的意义重大,将涵盖中长期的发展策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1月19日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透露,当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2011年至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中国政府将继续关注扩大内需等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徐宪平提出,我国将通过六大途径解决影响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院长王一鸣在近期多次公开指出,目前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是要为下一个30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为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等因素实现,但是这个条件很快将不存在。
“我个人觉得‘十二五’期间要推动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把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 王一鸣说。
2009年中国有望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经济总量接近第二经济大国。不过,中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
四大地区座谈会完成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陆续召开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座谈会,考虑长远目标成为地方的共同建议。
在1月16日-17日举行的“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部和东北地区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国家发改委对各地的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东部地区,按照张平的说法,是要深入研究“如何率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何率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何率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何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大问题)”。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是,如何解决好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过这些规划仍需要和总体规划相衔接,记者获悉,除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外,国家还将有单项规划等与之衔接,并服从中央正在制定的关于“十二五”规划发展的相关建议。
寻找下一个30年增长动力
王一鸣则认为,“十二五”规划将为下一个30年寻找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由于人口红利逐步耗尽,当前应该着力提高居民教育素质,增加科技投入,以提高技术、人力资本等经济的贡献率。比如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当于一个芬兰的人口,10年下来,中国的高素质人口对经济可以起到转型的作用。
“我们在国际产业链所占的份额很少,比如研发和设计环节都没有掌握,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王一鸣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已经初步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对科技投入,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前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国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相关规划还在拟定当中,并准备与“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过去改革开放30年年均约10%的增长率,与廉价劳动力多,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导致经济增长加快有关。
不过,在下一个30年需要完成的经济转型远不止如此。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罗伦斯·格林伍德判断,从“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完成经济、环境、社会的三大“再调整”。
经济再调整,是指增加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等;社会再调整,是指消除各种差距,实现“共享式增长”;环境再调整是指增加环保投入。比如中国要想在2030年转型为“绿色经济体”,预计每年需要投入1.5万亿-2万亿,相当于中国GDP的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