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加快发展的“四川速度”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1月20日05:54
  2009年,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保持进出口、出口、进口正增长的省份,四川企业利润增幅先于全国“转正”……

  本报记者胡敏

  2008年12月24日,悲壮的情绪弥漫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因为“四川经济发展正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和极为特殊的困难”。

  2009年12月17日,同样的会,同样的人,情绪却转为豪迈:“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四川先于全国触底回升”、“预计明年的形势会好于今年”……

  从“悲壮”到“豪迈”,背后是一组惊叹号:2009年,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保持进出口、出口、进口正增长的省份!四川企业利润增幅先于全国“转正”!预计全年GDP增幅将达14%左右,有望大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

  惊叹号后是问号:遭遇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考验的四川,是如何闯过惊涛骇浪的?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四川跑在全国前列

  2008年8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3个月。当天,媒体争相报道:四川已提前实现过渡安置房建设目标,上千万受灾群众住进过渡安置房。第二天,四川宣布抗震救灾工作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媒体报道忽略了一个小细节,那就是在地处内陆、对外依存度不足1%的四川,决策者已敏锐捕捉到“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的态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要警惕经济过度回落”。此时,大洋彼岸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潜伏,四川果断决策: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意味着不因特大地震放缓发展脚步。

  “两个加快”,意味着四川要借灾后恢复重建之机,加速发展的节奏。

  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因为准备早,四川提早启动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规划编制,与铁道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签订了部省合作纪要,加强了项目准备。当国家决定新增投资和扩大内需时,四川率先出手: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四川占1/4,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财政部首次代发的3000亿元地方债中,四川拿到了180亿元,居全国第一;四川“家电下乡”销售、兑付补贴金额均列全国前茅……

  因为准备早,一揽子行之有效的举措第一时间推出:除制定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11条措施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意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支持企业改制上市的意见、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伴随系列措施出台,6大高载能行业获得特殊时段电价扶持,节日加班的企业拿到政府发放的奖励……

  不妨回顾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的GDP增幅——

  全国:9%、6.8%、6.1%、7.9%、8.9%;四川:10.1%、9.5%、10.8%、16%、13%。

  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是“V”型反转,四川却比全国要快,这就是“四川速度”。

  这一年,面对双重考验,四川看到的是“两个机遇”

  海地大地震发生5天后,全世界开始关注海地的未来重建。有媒体例举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来阐述灾后的希望所在。

  更早前,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时事纵观》向全美推出“成都日记”栏目,节目主持人梅丽莎·布洛克说,一年后的灾区,“到处都出现了新生和重建的迹象”,四川恢复正常生活的速度令她震撼。

  商人的脚步更具说服力。2009年10月,潮水般的投资者和采购商,涌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人们发现,特大地震一年后的四川,比以前更具活力了。

  这一切并非偶然。2007年底,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改变了所有安排。但一进入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如果说,一个地区对危机的判断,决定了应对危机的敏锐度,那么,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则决定了对“危”中之“机”的把握和运用。当金融危机和特大地震双重袭来,四川的决策者们作出一个重要判断: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灾后恢复重建,二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

  于是,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的时间表,由3年提前到2年。

  灾后恢复重建给重灾市绵阳带来7300多个重建项目、2200多亿元重建资金,这一重建金额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2倍。随着一批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落户,一股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的热潮,帮助汶川、北川、绵竹等极重灾区向更高起跳。

  对机遇的把握,使四川迎来史无前例的全年投资过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对机遇的把握,使18个对口援建省市对四川的对口援建朝着对口合作的双赢轨道转轨。

  初步预计,2009年,四川GDP增幅有望达14%左右,大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四川速度”也回应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期待:灾后重建要充当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一年,四川动力十足,交出一份科学发展的答卷

  新加坡《联合早报》预言,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地区是2009年唯一保持快速增长的区域,而且有望在未来回暖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预言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中国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体,四川诠释了“动力”所在。

  2009年,四川“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大幅削弱,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8大优势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启动,221户企业落后产能被淘汰。前11个月,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达25.7%,高出全国17.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34.59,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超过2500亿元,比“十五”期间的总数还要高20%,大量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投入市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9年,成德绵一枝独秀的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借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得以确立,川南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编制陆续启动。

  2009年,在投资达到创纪录的过万亿元的同时,城乡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被激活,出口市场稳中有增,“三驾马车”集体发力。

  2009年,过万亿元投资让曾制约四川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逐步化解,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获得突破,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铁路投资集团两大投融资平台相继组建,引领各类资本进入重点投资领域。

  2009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一年来,四川不仅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变,而且化危为机、克难而进,进一步积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现在的四川,拥有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三大机遇”。

  2010年已经走来,这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更是西部大开发10年后的全新启程,加快发展的“四川速度”背后,是更高水平的四川发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