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餐市场需求巨大,从位于鼓楼东侧某炒肝店内一景可见一斑。据某商业门户网站的调查,在全国范围内,80%参加投票的网友表示很愿意吃早餐。另据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北京、上海等一级城市的早餐市场规模平均在50.6亿元左右,从数据中也印证了北京早餐市场的巨大需求。1月14日早晨9时 中工网记者邹勇摄影 |
中工网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邹勇)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即为明证。同样,中国人也很重视“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作为三餐之首,吃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人们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伴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北京市民对方便、健康、卫生、营养的早餐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北京市自2002年起就已经推进“放心早餐”民生工程。就该工程的现状、“野摊”对早餐车(亭)的冲击、市民理想中的早餐是个啥样等问题,中工网记者日前对社区内的各早餐摊点,做了深入调查。
北京“早餐工程”现状
正规早餐车摊位不敌“野煎饼摊”
天还没亮,已经有顾客光顾。夜景模式拍摄 摄影:中工网记者邹勇 |
据中工网记者了解,北京的“早餐工程”涵盖的范围包括:一是以快餐企业经营为主;二是以大众化餐馆经营为主;三是以星级宾馆为主;四是以餐饮公司的连锁早餐车(亭)实施错位经营、拾遗补缺的早餐网点;五是以大中型超市经营为主;六是以机关事业单位内部食堂为主。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由于配送成本高、利润低,“北京早餐”相应的售卖价格就比“野摊”高,顾客只图便宜的话,去买的人自然不多。当初中标北京“放心早餐”的企业所设正规摊位,反倒不敌卫生条件堪忧的路边“野摊”,个别企业甚至很早就退出了该工程;早餐车(亭)的身影一度变得稀少,而那些“野摊”反倒经营得红红火火。
记者日前还到人员流动量很大的中关村附近作了探访。在这里,中工网记者注意到:“北京早餐”车(亭)的人气似乎不是很旺,街头随处可见的“野煎饼摊”,依然是早餐车(亭)的“劲敌”;原本就是微利行业的“北京早餐”,很难和那些“野摊”抗衡,而真正赚钱的正是他们——那些单打独斗的小商小贩,而“北京早餐”赚得却是市民的良好口碑而非利润。
据悉,“野摊”之所以红火,在于它价格便宜。尽管顾客也坦承,那些摊位的卫生状况的确让人不放心。那些一次性塑料杯、塑料袋是否达到卫生要求,原料来源是否新鲜、采购途径是否正规,消费者既无从知道也不愿去打听。尽管如此,一些顾客还是要去买,而且喜欢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来作自我安慰。
记者在中关村还发现,“野摊”在做鸡蛋灌饼时,摊主往往都很警觉,“打游击”是常有的事儿——每当看见穿城管制服的人过来,他们便忙着“转移”;等“危险”一解除,便又继续开卖;即便如此,生意仍然不错,不断有人上前“惠顾”……
据中工网记者观察,正规早餐车摊位敌不过“野煎饼摊”的原因,还在于上班族喜欢吃热食。因为“一热顶三鲜”——除了正菜前的小碟是凉菜外,很少有人喜欢吃凉食,导致“野摊”比正规早餐车摊位客源要更多。即便有再快的早餐服务,也不可能有路边的“野摊”快——他们都是现场加工的,热汤热水的,类似馄饨这样的食物,无法在早餐车摊位上吃到。有关统计显示的北京的早餐网点只有2000家,但实际运营的早就超过了1万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无照经营的“野摊”,他们能提供“趁着热乎劲就能吃的早餐,而且品种远比正规摊位丰富”,这就不难理解他们生意的的“红火”了。据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京沪等地的早餐市场中,早餐工程企业只占2.9%、无品牌早餐车和小摊档竟占了67.7%。
70%的人吃早餐,感觉不是很惬意
据商务部去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全国50%的城市居民难以吃上“放心早餐”,而在外吃早餐的民众中有70%的人表示吃得并不是很满意;两年前,某商业门户网站也在全国范围内做过调查,同样有70%的人对自己的早餐感觉吃得不是很惬意。由此可见,北京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确有实施“早餐工程”的必要性。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据中工网记者调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对早餐的营养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吃放心早餐、健康早餐的呼声也愈发强烈和紧迫。这种要求和目前的供给能力还不能完全一一对应,或许是造成“吃早餐难”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次,早餐工程网点设置难,也是原因之一。因为早餐车(亭)作为网点也是流动的,有时会被认为有碍市容,得到某些社区的许可反倒很难。
第三,正规早餐的规模效应得不到体现,投资回报率远不如正餐、快餐等其他餐饮业态。
最后一点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饭店、酒楼做早餐没有积极性。因为做早餐是个辛苦活,还是个微利行业。凌晨三四点起来辛辛苦苦做得早餐,有时可能远不如中午或晚上一顿正餐赚得多。利高了没人来吃,利小了又不愿做,酒楼就会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上述多种原因汇合起来,最终会让老百姓觉得他的早餐吃得不容易,也吃得不太惬意。
还有多少上班族在囫囵吞“早”(点)?
在QQ和MSN上,记者随机遴选了20位上班族,对他们做了调查。其中,在家吃早点的有3位;去早点铺就餐的有5位;在上班的路上,碰上啥就吃啥的有10位,恰好是去早点铺用餐人数的1倍;完全不吃早点的只有2位,一位说是“习惯问题”,一位说是“实在太忙”。
匆匆忙忙地吃个汉堡包、嚼张鸡蛋灌饼、来杯豆浆,顺便捎上几个包子边走边吃,是很多上班、北漂和上学族对付早餐最习以为常的做法,也是我们在街边时常能见得到的早高峰一景。至于是如何囫囵吞“早”(点)、不细嚼慢咽的,则因人而异。
据中工网记者观察,出于雅观的考虑,大多数女孩子不会边走边吃,一般都带到单位或学校(许可带食物的情况下);男孩子则不会顾及那么多,尤其是在赶时间的情况下,经常可以看见他们快步如飞,又忙不迭地腾出空来,咬一口包子,或喝一口豆浆……
市民对早餐要求其实并不高
很多百姓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也都表示,他们对早餐的要求其实并不高,无非就是三方面:一要干净卫生,二要方便、快捷,三要价格合理。
中工网记者从商务部网站获悉,为满足市民提出的这三方面要求,商务部以大型龙头餐饮企业为主体,以现代化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标准化的早餐销售网点为载体,在早餐需求量大、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22个试点省(市、计划单列市)推进“早餐示范工程”。另据记者了解,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连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8年~2010年,早餐市场正在以14%的年增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加入到早餐市场。
北京市去年8月推出“早餐示范工程”,其运作思路是以规模加工配送中心为支撑,多层次、多途径经营方式辅助解决,并初步形成“以专门从事便民早餐服务的龙头企业为主、传统餐饮企业和超市便利店搭载早餐服务为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早餐经营格局。9月,北京市商务委公布北京“早餐工程”招标结果,首钢早餐等企业摘得三甲,再造京城“早餐工程”第二拨政府扶持企业。10月,崇文区32家餐饮店和30家知名企业分别被评为“早点用餐放心店”和“早餐工程规范店”,让老百姓吃早餐有了更多的放心选择;11月,怀柔区则在雁栖、桥梓、庙城、杨宋等村镇推广便民早餐工程10家,让农民多了条致富路。全区餐饮消费额达2.6亿元,同比增长11.6%,还解决了450人就业……
早餐经营,充分调动街道办的积极性
本月12日,一则“北京市海淀区要全面实施早餐经营示范店工程”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中工网记者昨日(19日)获悉:该区商务委主任王淑侠透露:全区将新建或改造50家左右早餐经营示范店,并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新建和规范约300家安全卫生的店面,解决居民吃放心早餐的问题。
该区商务委3年之内力争打造的这一早餐经营示范店计划,是基于“吃早餐难”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而推出的。“由于街道办事处熟悉和了解属地情况,我委采取由街道初审推荐的方式申报早餐经营示范店建设,充分调动了街道办事处的积极性。目前2009年的早餐经营示范店正在验收中。”该区商务委相关工作人员今日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工作人员还介绍说,“我们前期和区饮食服务协会一道,在社区做了一些调研,并拟订了相应的方案,给予相应的扶持力度。比如:新建一个早餐点,我们会补助给企业3-5万元。截止到现在,已有五六十家单位参与了这个项目。部分企事业单位表示,他们的内部食堂愿意向社会开放。目前,有一家公司的食堂已向社会开放,且进入了我委的验收名单。”
走近正规早餐经营户:清晨那些忙碌的身影
中工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卖“北京早餐”的人们,接受采访时都带着惬意和满足的表情。清晨,他们的身影最美丽。寒风中,他们为市民的“早餐”而忙碌着。“早餐工程”,带给人们的是冬日里的温暖。
哈尔滨女孩小姚:“卖早点,也蛮不错的!”
中工网记者14日早晨约5点半,便来到了复兴门地铁站B出口的“北京早餐”摊位前。正值“三九”寒冬,天还没亮。记者恰好遇到配送货物的汤师傅和摊主小姚等。由于天太冷,打火装置那里竟“出不了火”,颇费了些周折后终于打着了,他(她)们都露出了笑容。
小姚87年生人,是典型的80后,干这一行已经有三、四年了。她是哈尔滨人,来北京卖早点,一方面挣点钱,另一方面也是为市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小姚坦言,售卖早点其实也蛮不错的,因为“可以接触到不少人,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工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夜色笼罩下不断有行色匆匆的市民,直奔早餐车而来,买到早点后就去坐地铁或等候公交。虽然天气很冷,可是看到上班族能吃到热腾腾的早餐,小姚说,那一刻她还是蛮开心的。
尹大妈在准备早点 夜景模式拍摄 摄影:中工网记者邹勇 |
兰州人尹大妈:“为市民送上早餐,辛苦也值!”
记者随后在该地铁站A出口处,又见到了一位卖早点的尹大妈。她的早餐车在出口处朝北方向几十米外的下坡处,正出于风口位置,显得比别处更冷。记者发现,早餐车在寒风中冒着热气,格外显眼。她一个劲地劝记者,把羽绒服上的帽子戴上,免得着凉。
尹大妈是甘肃兰州人。她告诉记者,卖早餐已有7年了,“今年3月就要满51岁了。能为北京市民送上热腾腾的早餐,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尹大妈还说,自己每天4点半就起床,5点1刻就能到摊位前,等待公司送货员把早餐配送给自己的摊位。
郭新正在卖早点 摄影:中工网记者邹勇 |
东北小伙郭新:“早上六点,买早点的人最多”
在动物园地铁站附近,来自东北的郭新已经在这里卖早点6年了。每天早晨他赶到这里上班时,天通常都没有亮。记者发现,郭新所处的餐车东边不远处,就毗邻动物园公交枢纽,此时正值上班早高峰时,人流量很大,在和记者短暂的交流过程当中,陆陆续续有不少上班一族来买早点,生意很“火爆”。
但郭新却说这不算什么,真正的高峰是早上六点。他进一步解释说,动物园周边有好几个大型批发市场,市场里的人开门都很早,“时间紧,他们根本匀不出时间来自己做早餐,来这买的人就很多,一般都要排队。”
“吃早餐难”还因为存在“三个无所谓”的误区
中工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上班一族对早餐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三个“无所谓”便是一个典型的论调:“吃不吃无所谓;吃好、吃坏无所谓;卫生、不卫生无所谓”。该论调对一部分上班族的直接影响就是:不会为了吃得好、吃得健康而跑远路,通常都是就近解决,而正是这种行为滋生了无照流动小商、小贩的市场,冲击了正规的“北京早餐”市场。
记者在QQ里采访了数十位网友,大多数人都表示,工作有压力,不爱做饭。早上又太忙,“顾不上吃早餐的情况常有”。但其实营养学家早就告戒我们:早晨起来,人的胃肠道里几乎没有食物,再不吃早餐的话,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将极度匮乏,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人就会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即便是吃了早餐,由于早餐的营养搭配不尽合理,有时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供给一上午繁忙的工作。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主任医师高慧英18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中应包含谷类(如面包、馒头、豆包等)、奶类及制品(如:牛奶或奶制品)、动物类(如:鸡蛋,肉制品)以及蔬菜和水果等几大类食物。“那种认为只吃鸡蛋或喝些牛奶就可以对付一下早餐的做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对卫生条件不是很挑剔也是误区之一。“无所谓的,尽量挑那些看起来还算干净的的摊位就行”。如某媒体的章编辑(化名)就表示:“我从来不计较是正规还是不正规,起码看上去干净,其实在外面冒着严寒吃早餐的人,有几个在乎这种正规还是不正规的?早上能对付着吃个饱就行”。
老百姓心目中期待的早餐是个啥样?
“北京早餐”的愿景
中工网记者近日在商务部网站“工作动态”栏目上看到《着力构建便利惠民的生活服务业体系》,发布时间是去年12月29日。文中提到:商务部及时配套出台《早餐经营规范》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各试点城市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用地选址、网点布局、财税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餐饮和饭店企业千方百计办好早餐服务。
文中提到:“今后一段时期,‘早餐示范工程’将进一步抓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网点建设,力争形成广覆盖、多渠道、保质量的早餐供应体系,鼓励支持基础较好的早餐企业向中晚餐、快餐等方面拓展、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扩大消费”。
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司长邸建凯去年7月在开展早餐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早餐作为三餐之首,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和谐建设。”
而建立健全早餐服务体系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从2009年开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80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配套建设标准化早餐供应网点,示范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规范化生产、统一加工配送和连锁化经营的早餐供应体系,基本满足广大居民的早餐服务需求。”
推动就业、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
“解决好早餐不仅能够扩大居民消费,还能促进就业,因为城市中从事早餐服务的很多都是下岗职工,这项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份稳定的收入。”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司长邸建凯去年1月曾对媒体作如上表述。
另据商务部网站今年元旦前夕发布的消息,在2009年度,“商务部还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在全国推进家政服务体系,重点解决早餐和家政服务不够方便、不够安全、不够实惠等突出问题,改变服务企业和经营网点‘小、散、弱’的状况,更好地满足群众放心消费、便利消费的需要,扩大消费、增加就业。”
新华社在去年12月的一则报道中也指出,全国300多家早餐工程直接促使10万多“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而随着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兴建,“早餐工程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在同一则报道中也认为,早餐工程是推动就业、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大众化餐饮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蓄水池。
另据《北京日报》近日报道,崇文区大力推进“早餐工程”以来,新增各类规范化早餐经营网点49家、就地设立便民服务临时市场,让无照商贩“合法经营”、规范经营,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和广大群众买菜难的实际问题,又维护了正常的市容环境秩序。
网友:众说纷纭话早餐
中工网记者通过QQ、MSN等方式采访时了解到,很多网友都希望北京新一轮“早餐工程”的启动,能让每个上班族都享受到称心如意如意的早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在某中央级电台工作的李先生对记者建议说,“要是有人可以送餐到办公室,那就好了。我们都很忙,打个电话,也能送早餐,该多好啊。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呢”。而某网络媒体编辑“天外飞仙”则表示,“我觉得现在‘北京早餐’宣传力度要是再大些就更好了。应该在公交、地铁上多做宣传,让老百姓都了解吃健康、营养早餐的重要性”。也是媒体人的李女士对“北京早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规范一下“北京早餐”体系。她说,“北京早餐”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建设、呵护。“无论是早餐车(亭)标识还是售卖人员,在价格、网点建设、质量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更专业、更规范的服务。”
从事教育工作的小乔对“早餐工程”的经营提出了希望:“要是品种再多点就更好了。毕竟现在可供选择的早点就那么几样,有点单调,也不能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而旅游业的小许对中工网记者表示,“北京早餐”车(亭)有时很难和无照经营的“野摊”区别开来,万一再碰上一个“克隆车(亭)”,就更难区分。“虽然早餐车(亭)是正规的,有统一的标识和着妆要求等,但也也容易让人仿冒、假冒。因此,很值得研究一下怎样防止让野摊冒充的问题”
还有很多网友还纷纷表示,“早餐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尽力为早餐经营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打击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野摊”,调动企业积极性,让正规企业做大做强。此外,网友们建议:一定要在卫生方面把好关,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多增加早餐车(亭)之类的固定摊位,才能真正打造价廉物美的平民化早餐,把方便快捷、营养健康、卫生放心的“早餐”送到市民手中。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