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财政部摸底全国行政成本规模 细化预算支出科目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0年01月21日06:19
[提要] 财政部开始设立专门科目,以统计出全国的行政成本的规模。曾有学者提出了三个3000亿的说法,即公款出国3000亿、公款招待3000亿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第一。广州财政局曾表示,“三公”没有数据是制度安排不到位…[我来说两句]

  细化预算支出科目

  财政部摸底全国行政成本规模

  熊剑锋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是行政成本的规模却一直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财政部有关部门日前开始深化预算科目改革,设立反映行政成本的支出科目,从而统计出全国的行政成本的规模。

  国务院要求回应公众质疑

  从2008年开始,“三公”问题和行政成本过高开始引发公众热议和广泛关注。

  当时有学者提出了三个3000亿的说法,即公款出国3000亿、公款招待3000亿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并认为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第一,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有专家认为,机构编制的急剧膨胀、政府行为和公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和政府支出,尤其是预算不公开不透明,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几个原因。

  此前,广州财政局在公开114个市级部门的部门预算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三公”消费的问题,广州财政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公”没有数据主要是制度安排不到位。

  据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这些状况,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财政部采取积极措施,财政部相关司局共同研究的结论是,三个3000亿元的数据肯定不对,实际比这个小。

  一名地方财政官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财政部官员认为由于是报表统计上来的,“心里也没有底”,结论是,要统计准确必须改革支出科目或者回到老科目。

  增设行政成本目级科目

  为了便于统计行政成本,此次深化预算科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设了支出功能分类目级科目22个,其中10个反映行政单位支出和参照公务员管理、财政补助及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支出。

  中国现行的对政府收入和支出分类的方法是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后确定的,科目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包括税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6类48款。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如教育、国防、农业和社会保障等支出,这也是现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公众所能看到的预算的编制方法。

  而支出经济类分类则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是支付了人工费、会议费还是买了办公设备。

  此次增加的目级科目属于功能分类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功能分类的类款项之后新增的一个层级。也就是在对项级支出进一步细化。

  国内对行政成本的口径进行量化分析的时候,通常是“小中大”三种口径。小口径就是人大、政协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费,中口径为2006年旧科目的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和外交外事支出之和,大口径在中口径的基础上加上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对外援助支出和其他部门事业费。

  此次财政部将行政成本定义为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开支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包括行政单位离退休支出、住房改革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

  上述口径与旧科目下的行政成本口径即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和外交外事支出较为接近。

  行政单位的范围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审判、监察各级机关、人大和政协各级机关以及各级行政机关,还包括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

  财政部要求,各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自行确认属于行政成本的支出及项目,然后上报2001年到2010年的行政成本数据。  

  财政部拟推预算公开 地方纠结进度

  熊剑锋

  财政部日前向各地财政机关发出一份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准备要求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

  该征求意见稿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对此,各地财政官员反应不一,有的赞同,有的迟疑。

  统一还是分散?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的这份名为《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称,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9年发生的广州和上海公开预算信息的事件,对财政部门官员触动较大,一位官员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

  《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做好财政预算信息的主动公开工作、依申请公开工作和其他相关基础工作。

  该《通知》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的要求,要求规范各级财政机关向同级人大送审的财政预算决算报表以及部门预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同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报表以及预算执行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对于上述统一要求,各地财政官员的反应不一。

  湖北省财政厅预算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各地预算信息公开的实践进展程度不一,沿海发达地区的进展较快,而西部地区进展较慢,不应该作统一的要求。

  浙江省一位官员也对此表示赞同,各地预算信息公开进度的差距较大,当前各地应当明确自身在全国各省预算公开中的位置,然后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措施。

  各地进度不一的一个例证是,东北某省的官员抱怨当地人大要求和财政厅预算执行联网,而广东省早已经完成了人大和财政部门的联网。

  深圳的一位官员表示,当地财政面临较大的预算公开的压力,不过预算公开是大势所趋,现在深圳的预算编制已经细化到了具体项目支出,财政资金用在购买车辆还是支付人工费都可以查看到,而按照上述《通知》,只要求编制到“类”级和“款”级。

  该官员表示,压力大的地方赞成统一推进,一旦统一推进,财政部的《通知》就能成为“尚方宝剑”抵挡社会各界的压力;而压力较小的地方则不会赞成,因为《通知》要求的进度对于他们来说太过超前。

  还有官员表示,财政部对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和地方人大的要求往往不一致,存在协调的问题,而且也不可能按照财政部的规范编制一本预算,按照人大的要求编制另外一本预算。

  此外,也有官员提出,社会关注的焦点——部门预算应该由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来公开,这样财政部门就不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

  “依申请公开”难题

  《通知》让一些财政官员头疼的还有依申请公开的问题。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民、法人和组织(下称“申请人”)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和科研等特殊需要,可以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此次《通知》也要求,各地对与上述申请财政部门要依法受理、认真研究,对于符合规定的要及时向申请人公开,对于涉及秘密的事项,不予公开,对于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和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财政预算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并说明理由。

  上海财政部门的一位官员表示,对于依申请公开“非常困惑”。首先依申请公开之后财政部门无法约束申请人如何处理信息,而申请人往往向社会公布,所以依申请公开基本上意味着向全社会公开。其次,对于“生产、生活和科研的特殊需要”如何判断,也存在模糊地带。

  甚至有官员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不是很妥当,导致了政府部门的被动,呼吁财政部向国务院法制办建议修改。

    延伸阅读:

    各地政府控行政成本压缩经费 带头过“紧日子”

    2009年3月24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明确要求政府要带头勤俭节约,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控行政成本,压缩公用经费,带头过起紧日子。[详细](新华网)

    行政成本还有很大压缩空间 “零增长”还不够

    “行政成本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在今春两会召开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研究员正在忙着做这样一份提案:把明显降低行政成本作为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详细](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成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