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日前在该省西部发现了4处辽代行宫“春捺钵”遗址群,在其附近还采集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北宋年间制造,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辽代虽有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但其政治中心在“捺钵”。“捺钵”既是辽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又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捺钵”系契丹语,汉译为“行营”、“行宫”。辽代契丹族皇帝与中原汉族皇帝不同,不是常年居住在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迁徙,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坐冬”等活动。因此,形成了“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制度。
新发现的4处辽代“春捺钵”遗址分别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科铁公路线北的“花敖泡”南侧、让字镇藏字村北侧和正东位置以及地字村附近。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在遗址群发现了上千个土台基,最多一处发现土台基500余个,延续范围近4公里之长。土台基中有圆形、长方形,其中最大的圆形土台基直径长达30米、高约1.5米。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群附近采集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文物。
史载,辽代的“四时捺钵”中的“春捺钵”位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其他三时“捺钵”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根据这些依据,考古学家初步认定在乾安县发现的这些遗址为辽代皇帝“春捺钵”遗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