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海立的妈妈说:“只要能救孩子,俺没啥怕的。”(图片由习海立提供)
千年古县行唐,似乎从来就不缺少“感动”这一元素。无论是割肝救公爹的“大孝儿媳”张建霞,还是舍生取义的赵旭光,他们的事迹,无不让人对这个千年古县肃然起敬。如今,又一则类似的“感动”正在上演——行唐一位母亲要割肾救子。然而,配型成功的这对母子,却因凑不够手术费用,正在经受着痛苦的煎熬。
本报记者刘勇峰
新闻缘起
理发店为尿毒症小伙儿募捐 在建明小区焦化厂宿舍南门,有一间很简陋的理发店。理发店门前,放着一个纸箱改造的募捐箱。透过募捐箱投币口,可以清楚地看到,纸箱内盛放着数额不等的纸币和硬币。
募捐箱旁,贴着两张打印好的求助信。此外,还有一张纸和一支笔。纸张上,有捐款人的姓名、捐款金额和联系电话。询问店主曹女士得知,这一切,都是她的所为。目的只有一个,为小区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小伙儿筹款治病。
原来,在该小区12号楼,住着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名叫习海立。因为患尿毒症,生活十分困难。2009年6月份的一天,习海立到曹女士的理发店理发,曹女士得知了习海立的经历。
“我每为客人理一次发,就拿出一元钱捐给习海立。”曹女士说。曹女士的爱心举动被有心的景女士发现。“小曹真是太好了,那个小伙子的确太难了。我也要帮帮他。”景女士说。随后,在景女士的提议下,两人在理发店前放置了这个募捐箱。
募捐箱设立后,每有客人来此理发,都会奉献一份爱心。
辛酸故事
结婚不到一年患上尿毒症 1月20日上午,在曹女士和景女士的带领下,记者在建明小区12号楼一单元202室,见到了正准备到医院做血液透析的习海立。习海立,一位帅气的小伙儿,一米八左右的身高。要不是他爱人搀扶着他,记者很难把眼前的他与尿毒症患者联系起来。
习海立,1982年生,籍贯行唐县口头镇杨家庄村。2005年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辗转来到河北金环钢构工程有限公司就职。
2008年7月,习海立结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3月,结婚刚9个月的习海立被查出患上慢性肾功能衰竭。当年11月份,病情恶化为尿毒症,在住院治疗40多天后,不得不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因为需要照顾习海立,妻子赵静也失去了工作。如今,习海立每周需要做三次透析,一个月就花掉6000多元。如此巨额的费用,对习海立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能尽快做肾脏移植手术,小两口甚至都有了卖掉住房的想法。然而,即便是卖了房子,除去还贷后,就寥寥无几。
最新进展
配型成功
母亲要割肾救子 习海立是不幸的,2002年父亲患癌症去世,债台高筑,自己又身患尿毒症;但习海立或许又是幸运的,当许多与他一样的病人正在苦苦等待肾源时,2009年12月28日喜讯传来:他的妈妈刘小绸与他配型成功。
获悉这一消息后,习海立的妈妈激动得哭了。习海立的妈妈患有高血压,孩子们都担心捐肾可能影响健康。“只要能救孩子,俺没啥怕的。”习妈妈说。
◎记者感言
当“感动”浸入骨髓 当那个小小的简易捐款箱摆放在同样简陋的理发店门前时,当一张又一张5角、1元、10元、100元的钱币,晃动在眼前时,当理发店店主曹女士在自己生活尚艰难维持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时,我被感动浸润着。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邻里的亲情在那一刻升华。
习海立的母亲获悉自己与儿子的配型成功时,我们从她那激动的眼泪里,看到了一个母亲最朴素的情怀,当她毅然决定割肾救子给儿子第二次生命时,我们无语。
临别时,看着那小小的捐款箱,我没有再多言语。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了一张百元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