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海地地震救援障碍重重 > 海地地震消息

记者亲历海地地震:从北京到太子港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23日08:43
  出发

  13日清晨6时多,接到新华社快讯:海地发生地震。

  感觉这些天全世界各地地震挺多,没有太在意。上午10时多,再次接到新华社快讯:地震导致海地总统府坍塌,可能有重大人员伤亡。

  自己思忖,可能会参加这场报道。从自己存放装备的铁皮柜里翻出世界地图,找海地的位置。翻了好久,仔细找,才找到海地。印象里,海地挨着多米尼加,离古巴不远。用黑色签字笔在海地的位置上画一个圈,放下地图,去食堂吃饭……

  知道自己要去海地时,正在新华网与中国文明网的编辑交流新闻摄影业务。交流原定3时15分开始。3时10分,接到所在部门主任电话,让我4时赶去机场,与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起飞赴海地。

  新华网距离新华社总社大楼大约20分钟路程。当初从总社去新华网,因为不容易停车,没有开车。天太冷,也没有骑自行车,而选择走路。如果走路回去,来不及去机场;如果坐出租车,正赶上附近小学校放学,堵车厉害,会迟到。

  唯一选择,就是跑。在新华网楼下跑出十几米,发现一辆“蹦蹦车”,10元钱、5分钟把我送到总社院门口。

  直接冲回办公室。那里放着一个行李箱,内存出差常用物品,包括换洗衣服、药品和充电器。日常发稿器材背在身上,再去借一台海事卫星,下楼……

  作为新华社摄影部应急报道小组成员,我先前接受过应急报道培训。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感觉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抵达

  专机载着中国国际救援队总共飞行20个小时,从北京到加拿大城市温哥华,再从温哥华到海地首都太子港。

  专机上有三名特殊“乘客”,分别是搜救犬“希望”、“nono”和“赛虎”。这三个小家伙十分招人喜欢。空姐挨个跑过来与它们玩,合影留念。“希望”个头很大,喜欢咬东西,把矿泉水瓶子咬得稀巴烂。

  在温哥华停留时,因为没有加拿大签证,救援队成员不得下飞机。经过机组人员争取,加拿大移民局工作人员同意三条搜救犬由三位主人带着下飞机,去机场溜一圈,“上厕所”。

  一行新华社记者在专机上3次开会,主要介绍海地的情况,分配下抵达目的地后的任务。据外交部同志介绍,海地治安环境差,个人持枪普遍。不少当地人不喜欢成为拍照对象。所以,作为摄影记者,工作环境会相当恶劣。下飞机后,我们将兵分两路,一路去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营地安营扎寨,另外一路直接去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报道搜救工作。

  飞机降落时,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想看看地面是什么情况。抵达时是凌晨,外面一片漆黑。飞机降得更低时,可以看到倒塌的楼房,还有依稀的灯光,以为太子港供电已经恢复。实际上,几天后才发现,供电全靠自备发电机。

  下了飞机,跟随一支队伍,直接赶赴联海团总部大楼。

  路上,看到众多灾民露宿在马路中间的绿色隔离带上。车队行进对正在休息的人没有什么影响。还有很多人无心睡眠,呆呆地坐在马路中间,望着车队开过。虽然是深夜,应该是熟睡的时候,却另外还有不少人走在路上,手里拎着塑料袋,那里面可能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现场

  还没有抵达联海团总部,随行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借着车灯指点马路边:这里有一具尸体,那里有一具尸体……

  抵达联海团总部,发现一栋10层大楼已经垮塌成不足2层楼高。

  公安部消防局的杨国宏曾经在海地工作1年多。勘察现场后,杨国宏手指废墟左前方说,搜救目标“就在这里”。最终结果证明,现场实际位置与杨国宏的判断非常接近。

  以下是那两天的搜救进展:

  ——1月15日,联海团总部废墟

  早晨6时,天亮,坐着维和警察的中型客车,从营地赶往挖掘现场。经过一夜奋战,救援人员已经把废墟折腾得大变样。专家们基本确定了被埋8位中国同胞的位置。

  今天在这里奋战了一天,没有结果。

  ——1月16日,从营地折返联海团废墟

  凌晨,疲惫地从废墟返回营地。车还没开到营地,接到消息说,现场发掘出中国人的遗体!

  当即掉头返回。

  现场使用挖掘机,像啃干馒头一样稳步掘进。巴西操作员技术高超,先把垮塌的楼板掀起来,然后等中国救援队员钻到下面去查看。确定没有搜救目标,再放下楼板,敲碎、运走。

  中国救援队员的表现,促使巴西救援队员小声嘀咕:“他们是疯子(Theyarecrazymen)。”因为,每次还没等楼板架稳,救援队小伙子就往楼板下钻,争着查看情况。与前两天人工挖掘相比,进度快很多。

  现场挖掘出一只中国制造的皮鞋,听工作人员说是“老兵”牌;还发现一台数码相机。相机已经损坏,救援队员把相机内的存储卡拿到临时指挥部,到我的电脑上读取。我是摄影记者,读取照片的设备比较全。打开存储卡,里面的数据完好无损,都是与中国相关的照片,基本可以确定挖掘现场附近有中国人。

  挖掘进度放慢,队员们用手一点一点清除土石;实在用手搬不动,就用手动工具一点一点撬。

  3小时后,队员们挖掘出第一具遇难同胞遗体。出于对逝者尊重,记者都停止拍摄。遗体抬出来后,安放到专用白色停尸袋里。一位挖掘队员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战友,我们送您回家”。

  在现场发出稿件。回营地时,天色渐亮,海事卫星蒙上一层厚厚的土,像刚刨出来的一样。

  难忘

  8位维和烈士的灵柩回到北京那一刻,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在防暴队由仓库改造成的宿舍大厅里观看电视直播。地震中亲手救出5位被埋人员的女警员汪雪艳泣不成声。

  当维和烈士的灵柩出现在电视投影屏上时,他们在海地的战友们起立脱帽,目送倒下的战友回到祖国怀抱……

  大家的目光充满惦念和悲伤。中国第七支联合国驻海地民事警队队长赵化宇烈士的继任者李序迎哽咽着说:“战友,我们在这里想对你们说,我们一定继承你们的遗愿,完成你们未尽的事业,愿你们天堂之路一路走好。”

  直播没有结束,一部分防暴队员整装出发,执行任务;直播结束,大家静静地从宿舍大厅散开。通过帐篷的窗口可以看到,指挥中心里又开始晃动忙碌的身影。

  这些天最难忘的画面,是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女队员王润泽哭得伤心,却强忍着不出声,泪水顺着下巴和鼻尖滴落到海地土地上。这是维和警察的代表:安安静静地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些天最感动的事情,是外出采访灾民领取食物,偶遇多米尼加救援队的药品帐篷。帐篷外,摆满饮用水和红色、黄色饮料。看到记者满头大汗,负责打扫卫生的海地人用蹩脚英语慢慢地说:“要是渴了,你可以喝一瓶水。”当时的确很渴,但咽着口水回绝了他的好意。我想,这位清洁工即使渴了,也不会轻易喝一瓶水。虽然这些水摆在室外,没有警察和部队护卫,但灾民就在100米外发放点排队,等候领取食物,没有人过来抢这些东西。

  这些天最感触的事情,是不少媒体报道太子港骚乱、抢劫。的确看到了骚乱,却觉得那在情理之中。同时,海地人显现另一面。譬如,海地道路狭窄,当地人所开车辆大都破旧。随着众多救援队伍到来,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堵车情况。不过,很少有人因为堵车而超车,因为堵车而逆行或者强行并线。行人过马路时候,只要抬一抬手,路过车辆就会停下,让行人先过。

  这些天的自我感觉,是身体还好,精神状态不错,就是缺少睡眠,困倦。我和同事们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记忆力减退,难以回忆自己当天做了些什么。当然,原因之一是大家一天做的事情太多。(邢广利)

  注:本文发自太子港。作者邢广利系新华社摄影记者,天津武清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