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理科教育:难度与价值的悖论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23日15:20
  我们的理科教育,学生不是真正在学理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学解题。题海式的训练结果就是:学生只会做题目,不会想问题,沦为解题机器。

  真正理科的逻辑思维,是要学会如何想事情。而这种思维方法旁人没法传授,全靠自己慢慢体验,只能说启蒙老师、启蒙书籍或启蒙的某个机遇很重要。

  主持人:本报记者龚丹韵嘉宾:於醴(化名,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

  龚丹韵:刚结束的五校自主招生联考中,上海考生普遍反映理科偏难,外省考生则认为适中。于是有人建议增加上海的数理化教学难度,向全国看齐。您觉得上海的理科教学难度究竟如何?

  於醴:课改标准和考试,有时候是两回事。比如课改中的选修知识部分,高考不考,有些老师干脆就不教。与其说是上海考纲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整个教育太功利。

  龚丹韵:留心历年来自主招生等大学考卷就会发现,生活化或开放式的题目,道理明明简单,学生也会叫难,而平时一直熟悉的应试题,出得再难也未必觉得难。为什么会这样?

  於醴:我们的理科教育,学生不是真正在学理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学解题。题海式的训练结果就是:学生只会做题目,不会想问题,沦为解题机器。

  尤其物理学科,本来就和生活有密切关系。可许多学生只会做题做到手熟,看所有题都眼熟,若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答曰不知道,只知道这样做就对了。几年前我在自主招生时出了个题:夏天会看到公交车冒白烟,这个现象怎么解释?考的是初中知识。可学生却不觉得这是在反映自然规律,而是在做题,嚷嚷着题目不好做。对一个懂物理的人来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再举个例子,曾有位大一新生问我题目,其实就是一个基本概念,书上讲得一清二楚,我以为他不用功看书。结果,为了证明自己很用功,他当即拿出厚厚一本做过的题目集,其难度可以媲美竞赛水平。我很惊讶,一堆难题可以反复做三遍,那么简单的概念居然还没搞清楚?这不是本末倒置,死做题目么!于是我先帮他讲解概念,他显得很不耐烦,直到我讲完题,问他“懂”了吗?他说会“做”了。期中时我留心了他的考试成绩,只有30分。

  龚丹韵:您理想中的理科考试究竟是什么样的,才能让真实能力“原形毕露”?

  於醴:大学的物理考试很基本,只要你概念清楚,会分析,就能合格。实在是一些大一新生不会念书。有一年高考,我的题目是一张照片,内容为太空中的宇航员,请根据照片提几个和物理有关的问题,只要提得出问题都能得分。一开始大家反映这题又简单又开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思考物理现象,意图很好。没想到有几位老师感慨:“弄了这么个新"题型",明年就惨了,要找500张照片让学生训练!这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之后我再也不敢这么出题了。

  其实在物理启蒙教育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花两堂课热烈讨论一下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不用太多时间,学生们一旦有了思维启蒙,就足以应付今后一切这种意图的考试,完全不必操练。物理本就不存在题型之说,生活中无处不是物理,无处不是思考。

  而我们现在却像训练动物似的,告诉你1+1=2,为什么等于2呢?不用想,只管记住,不断这样做下去。或许极少部分聪明的学生,能通过做题悟出正确的思维方法,但是更多人脑子被训僵了。每当我与学生厘清概念而不是讲解题方法时,他们大多毫无感觉,意识深处就是做题,似乎题做出来就算懂了。这已无关乎教得深还是浅,而是理科的基本思路就误入歧途。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研究,并没有现成的题目摆在面前让你直接做,而是要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在答案不确定的情况下钻研。

  龚丹韵:在大学里,无论文理科,很多教授第一节课都喜欢先告诫新生:把你们中学里学的东西忘掉,知识完全不是那样的云云。您面对大一新生,这种感觉明显吗?

  於醴:我一直希望他们能多思考、多讨论,所以每年100分的成绩,除了70分笔试,还有30分要看平时作业、教学网站参与讨论的程度等其他表现。但他们很少意识到这份苦心,觉得无非就是布置作业,完成拿分。

  有一次我看到《中国通史》中记载了一段关于指南针的解释,很有意思,就问学生古人的解释有没有道理?本来是开放式的命题,应该会激起思想的火花,结果交上来的内容千篇一律,答案完全标准化。他们潜意识可能觉得,考试总有个标准答案,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是不可能的。自主招生时我还考过纪晓岚“河中石兽”的记载,让学生谈读后感,结果他们只会把文言文翻译一遍。

  当然,我也遇到过很聪明的学生,教材中没深入讲清楚的地方,他一听就跑来追问关键。但这种人很少,绝大多数还是拿着题目问我怎么做。但愿他们读到大二大三,会渐渐得法,改掉应试陋习吧。

  龚丹韵:培养解题机器,而不是真正思考问题的人才,也许正是我们科学家匮乏的原因之一。而对文科生来说,过去的题海式训练,扼杀了原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几乎谈“理”色变,今后能不沾边就不沾边。您对理科这种窘境怎么看?

  於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有太多无奈。如果转变理科考卷风格,学生一开始必然成绩下滑,舆论会立即跳出来发难。家长的口头禅是:你要多做点题,各种题型都做过,以后看到就会做了……

  真正理科的逻辑思维,是要学会如何想事情。并不是做对题目就代表你懂了,而是你当时怎么想的,为什么那样想不对,这样想就对了呢?自己和自己搞脑子的过程固然非常痛苦,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经量变到质变,某一天就会突然顿悟。而这种思维方法旁人没法传授,全靠自己慢慢体验,只能说启蒙老师、启蒙书籍或启蒙的某个机遇很重要。

  我曾经想过一道题:假设你是一个物理杂志编辑,看到一篇论文中的新理论比较可疑,你该怎么处理?一种答案是建议作者验证了再发表。其实还有另一种答案:你不懂,大可以找懂的人去看呀。别为了解题、标准答案,连基本常识都忘记。

  我理解家长的无奈,但是避免太过功利和短视,总还是做得到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解题能力之外,还有太多能力可以决定,逼孩子练题练傻掉,那就不只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未来的悲哀。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