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央视新闻周刊本周视点:海地危情让我们走的更远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1月23日23:26

  本周视点:海地危情,让我们走的更远

  本周一开始,中国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海地传来噩耗,中国维和警察不幸遇难。大家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周二上午,英雄回家,周三上午,我们送别八位英雄。就在周二的上午,我在直播"英雄回家"的节目时,演播室里的一位嘉宾就是马上又要出发去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政委胡运旺,他将要接替的就是这次在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政委李钦。那天在演播室,胡运旺多次流下泪水,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一是伤痛,二是为马上再次出发而正在进行废寝忘食的准备。他个人的表情,其实正是本周中国的表情,伤痛之中依然选择再次出发,去为世界的和平,为人道主义的救援付出努力。《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我们将走得更远。

  短片一:去海地

  解说:1月18日夜,公安部边防局的会议室里,胡运旺政委正和和其他三位维和警官进行着出发前的简短会商。从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到接受去海地顶替的任务,再到迅速集结在北京,这四位从全国公安边防系统选出的优秀警官,既没有太多时间向家人告别,也没有太多时间悲伤。

  段中惠:我平常很少感觉到自己这么感性,也是因为这次失去战友,特别痛苦,特别悲痛,/但是投入到工作当中,领导也交代,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觉得,也不允许再悲痛那么久,/我们这次去的任务也是把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

  施金东:去年6月13号他们出征的时候,我送的他们,而且我是看着李钦政委和钟荐勤两个人最后走上悬梯,走进机舱内。但是我没有想到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迎接他们回来。/我们到了海地之后,尽快地进入角色,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怀念。

  胡运旺:去了以后尽快熟悉情况,在短时间内能够叫出每个队员的名字,而且甚至要知道他的出生年月,/尽快地缩短磨合期。

  解说:快,尽快,这几乎成为中国面对海地大地震的标志性词语。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1月13日早晨,而中国的救援行动也就从那时开始准备了。

  曲国胜:早晨7点10分左右,我们收到了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参数,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震源深度是8公里到15公里这样一个范围。/我们当时判定海地地震可能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随后我就给我们应急救援司相关领导,领队黄建发司长给他打电话,非常快速地我们在8点多钟就判定这次大地震应该迅速派出队伍,

  孟祥青:我们国际救援队在13号11点半开了紧急动员会,然后用了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也就是下午两点半左右就准备完毕,下午四点之前国际救援队就到了首都机场。也就是说这么大量的物资,包括人员,包括思想动员只用了两个小时。在我印象当中,我们从01年建立国际救援队以来,/这一次是反应速度最快的。

  解说:1月13号,中国红十字会向海地提供100万美元的紧急捐款;1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历经20多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并立刻投入救援;1月17日,由中国军队筹措的价值1300万元人民币的首批救援物资运抵海地。

  播报:这批物资总重量90吨,包括20多万份药品,1000顶帐篷,240套便携式应急灯,2套净化水设备,1250公斤食品和饮用水等地震灾区急需的物品。

  杨福庆串场:中国政府的第一批援助物资都是海地灾民最急需的物品,他们将很快通过海地政府发放到灾民手中。

  解说:第一时间在行动的不只是中国政府,经历过512带来的心灵震动,普通中国人也时刻关注着海地灾情。在四川,不知多少县乡的群众自发组织了募捐行动,感同身受,是他们用得最多的词汇。而曾在汶川地震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国志愿者,更是时刻准备着。

  电话连线,四川志愿者 陈岩:我们这边灾区人民,包括很多群众都得问,海地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比我们这里还严重,他们现在吃的什么,住的什么,/我每天都要收到可能接近五十条以上的希望要求去海地的短信,就说希望能够前往海地做点什么事。

  解说:汶川地震中与国家救援队并肩奋战过的陈岩,现在是四川团省委下属的应急支援者服务总队副队长,海地地震后,他想尽办法想去参加救援,终因种种困难没能成行。

  陈岩:我们很多NGO团队,来自很多志愿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哪怕我们自己掏钱包机过去,都成。后来我又跟航空公司联系,我们这边没有直飞海地的,也拿不到那个航线,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去考虑了。

  解说:走,去海地,即便无法成行,心思也关注着那里。本周的中国,人们看到了医生要去灾区的请愿,看到维和警察亲人含泪的嘱托,看到更多不知名的人在祈祷,这一切,都是为了遥远地球另一端、那个曾经陌生而现在已不会忘记的、叫做海地的加勒比海岛国。

  1月21日新闻播报:作为本月联合国安理会的轮值主席,中国同安理会各方共同推动通过了1908号决议,决定向海地增派3500名维和人员,这项决议对于稳定海地的安全局势,协助救灾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马朝旭:中方将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考虑想海地提供援助,并对联合国的紧急援助呼吁做出响应。

  四川志愿者 陈岩: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去海地。可能时间会晚一些,但是我想尽可能地站在海地那片土地上,把我们所看到的,传递到我们国内NGO团队里面,然后让我们的NGO也集体行动起来。能为他们做就为他们做多少。

  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何翔的父亲 何勇江:现在虽然想他,我们绝对不希望他回来,他要完成他战友没完成的事。

  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农谊辉的妻子:希望他不要为家里面的事分心,好好地在海地工作,然后圆满地完成维和任务,平安回来。

  (场景,四川安康家园 汶川地震孤儿为海地祈福,孩子双手合十流泪。)

  1月22日新闻播报:中国政府决定增加对海地的地震救灾援助,在目前基础上,再提供260万美元现汇。同时,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由40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防疫救护队,他们将携带……

  (声音减弱,隐黑)

  白岩松:

  就在国内,我们为八位英雄回家而泪流满面的时候,远在海地,有很多的中国人也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中有的是八位英雄的战友,一边是泪水,一边是继续维和与救援的汗水。还有中国迅速派出的中国救援队,在余震跟高温之中,帮助海地慢慢恢复生机,并给远方的海地人送去希望。还有企业的人员,虽然刚刚逃出一劫,马上就又要用各种方式去开展工作,帮助海地的通讯等等设施来恢复功能。他们都是中国人,都代表中国,都工作在离中国半个地球之远的海地,甚至,海地还并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但是大自然的灾害,艰辛的条件,甚至风言风语跟误解,也并没有让中国人放弃自己面对人类的责任。

  短片二:海地日记

  字幕:1月21日 震后第九天

  现场:走街串巷 生活记录

  央视记者冀惠彦手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说不清的味道,在海港外的围栏上爬满了人,他们望着大海,等待救援物资的到来。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让这座城市隐藏着危机。

  解说:震后第九天,记者冀惠彦随中国维和警察外出执勤,让大家有些意外的是,主干道已经有些车水马龙,而小商小贩也开始出现在“帐篷村”周围,虽然看的多买的少。

  央视记者冀惠彦手记:总统府对面,是难民数量最多的一个避难所,条件之差很难遮风避雨,但喂完孩子才吃最后一口的母亲,让简陋的居所有了家的温馨。

  解说: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在震后漫长的日日夜夜里,中国的维和警察、救援队、志愿者、记者都在参与和见证着,海地一点一点恢复心跳的过程。

  字幕:1月13日 地震当天下午5点

  现场:地震瞬间(联海团外 中国维和警察拍摄)

  防暴队员蒋云忐:开始大家很紧张,最后镇定一会才知道是发生地震,跟我在四川那时候的感觉一样。反应过来,我们就赶快去救人了。

  解说:那一刻,蒋云忐正在联海团执行警戒任务,联海团是联合国驻海地总部大楼,余震不断危机四伏,他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冲进废墟,用双手为4名幸存者挖开了逃生通道。

  防暴队员汪雪艳:门是被我一脚跺开的!

  幸存者:那一刻,汪雪艳正在巡逻,在随时可能崩塌的楼层深处,她和加拿大同事一起用手掀开楼板,让5名幸存者逃出升天,自救、互救,天灾并没有摧毁一切。

  字幕:1月14日 震后第二天凌晨2点

  解说:距离最远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二十个小时的飞行,在凌晨时分降落太子港机场,救援队第一时间领受了联合国协调中心的任务--前往重灾区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一个小时后作业开始。

  现场:夜间+白天掘进

  解说:联海团依山而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救援作业面相当狭窄,大量挖掘工作只能依靠双手完成。经过近20个小时不分昼夜的掘进,中国救援队清理出第一具遗体--联海团行政事务主管英国人伍德维奇。

  解说:“悲伤,却不能因为悲伤而停止搜救”,整整60个小时,不眠不休。中国救援队在联海团废墟内搜寻到13位遇难者遗体,其中包括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

  潘基文:我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救援队,你们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并且帮助找到了安纳比的遗体,我再次对你们出色而艰苦的工作表示感谢。谢谢!谢谢!谢谢!(中文)

  现场:布置任务

  王志秋(队长)(沙哑):我们救援队因为配了三条搜救犬,还有搜索设备,所以主要任务是这一片,大面积进行详细搜索,先把有生命迹象的地方先找一遍,然后再开始挖掘工作,后面的挖掘主要由西班牙负责。

  解说:在撤出联海团废墟后,暂时没有接到命令的中国救援队辗转多处,与其他救援队并肩作战,因为中国队有搜救犬和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通常都是打头阵,而合作也让中国队克服了语言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设备共享,又有12具遇难者遗体陆续被发现。

  队员:有人吗?有人吗?

  字幕:1月20日 震后第八天

  现场:奇奇获救 展开双臂

  解说:中国救援队,是第一支开设医疗救助点的国际救援队,而建在总理府对面的流动医院,第一天接诊就超过500人。

  现场:胎心监护

  现场:哭泣的女孩

  解说:“让我分担你的痛”,中国救援队博客中这个22岁的女孩名叫娜塔,地震中她的手臂严重骨折,侄儿和侄女也在地震瞬间死亡,悲伤而茫然的她,漫无目的地在医疗点走来走去。

  队员曹力(心理专家):要找自己的亲戚或是朋友说说,或者大哭一场。从这种焦虑和思念家人的情绪中尽快解脱出来,要面对生活,好好地活着。

  解说:“如何减少焦虑?有三种方法……”娜塔念着手中的传单,这是她第一次接受心理疏导。医疗队员们在救治中发现,语言障碍使心理疏导困难重重,所以他们通过海事卫星,请国内心理专家编写内容通俗易通的心理疏导常识,再请志愿者帮忙翻译,这样就能在巡诊时大量发放了。

  现场:荷枪实弹巡诊

  央视记者冀惠彦手记:在进入太子港市区的路口,有这样一个雕塑,黑白黄三种颜色的手,擎起一个地球,我们不知道设计师的初衷,但在地震后的海底,雕塑正表达着一种意愿。

  加勒比群星《站起来!海地》

  白岩松:

  周二中午12点,我刚刚完成"八位英雄回家"的直播,就出门站到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长安街的那个十字路口。12点09分,灵车车队通过这段长街。车队通过的时候,让我个人难忘的一个细节出现了,道路两边停下的汽车,先是一两辆车摁响了汽车喇叭,迅速地,几乎所有的驾驶员都摁响了汽车喇叭,用这种声音和方式,为正在经过自己身边的八位英雄送行、致敬。我突然感觉到,在这让人感动的汽车喇叭声中,有一种成长中的公民意识在展现,更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意识在出发。中国人已经把关切投放到了更远的远方。

  短片三 海地,让我们走得更远

  解说:这一周,中国以最高的规格向海地归来的烈士们致敬;这一周,成千上万与烈士素不相识的人们赶来送别;这一周,数以百万的网友献上白色的菊花表达尊重和敬意;这一周,更有无数国人为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岛国焦虑,祈祷。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张天蔚

  八宝山有那么多群众自发地去,我觉得这个虽然悼念的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实际上它的背后是有一种世界责任的承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种都是自发的,我觉得这个确实是,可能中国人的整个意识确实有非常大的变化。

  国防大学教授 孟祥青

  我们这次的国际救援队,包括我们的医疗分队,对每一个海地民众的救援、医疗,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姐妹一样,那种细致周到,我认为这不单是一种工作义务、责任给他们带来的要求,从内心来讲,也是对人类的关怀。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看到这都是世界公民意识的一种萌生。

  解说:温暖的烛光,真诚的祝愿。周二的晚上,在四川都江堰的向峨小学,近百名师生手捧蜡烛围坐在一起,为海地的遇难者们默哀祈福。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血脉,也没有相通的语言,但一年多前那场同样惨烈的汶川大地震,却把相隔万里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008年5月12日,重灾区向峨乡在瞬间被夷为平地,95%的建筑倒塌,将近500人遇难。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张天蔚

  对远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一次地震,中国媒体和中国公众投出那么大的关注热情,这个也是过去没有过的,证明我们整个的视野确实比以前开阔得多了。当然这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和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也有密切的关系。谈到中国人的所谓世界公民意识的时候,也应该回到那个起点上去看一下。

  (闪回 汶川地震 国际救援队救人的现场画面一组)

  解说: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场景令人难忘:两百多名来自俄罗斯、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员在废墟中日夜忙碌。是他们,用手护住幸存者的眼睛,示意记者不要打灯;是他们,面对遇难者的遗体,排列两旁集体默哀,并举手致敬。对于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还有细微之处的关怀,所有这些,都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张天蔚

  面临那么大一个地震,全世界各国都到中国来支援中国的抗震救灾,也让中国人应该说是第一次特别集中地意识到了,在一种新的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我觉得国外来的那些救援队,他们的表现,那种情同手足的情感和他们的努力工作的方式,也是给中国人很大的启发,就是说怎么去看待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民族的灾难。点点滴滴的这些东西,给中国人的国际意识或者叫世界公民意识也是一种启蒙。

  都江堰向峨乡向峨小学校长

   现在我们的这些老师应该说都是从地震废墟中出来的。用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支持海地人民,让他们尽快走出地震的阴霾。让我们的孩子们经常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都江堰向峨乡向峨小学学生

   我希望他们一定要加油加油,不要放弃每一刻。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张天蔚

  当我们的这种伤痛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端发生了同样的,甚至比我们这个灾难更大的一场灾难的时候,那么中国人如何用我们的行动,我们曾经受到的那种启发来回馈另外一个地方的人民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意识是非常自发的一种反应,也是再一次的成熟。

  海地地震获救者

   就是这位中国警官救了我,当时我被夹在屋顶和地板中间。谢谢,真得非常感谢你,谢谢。

  中国驻海地维和警队队员 汪雪艳

   我们不是弱女子,我们来到这里是作为一个维和警察来到这里的,作为一个维和警察,就是在危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去救护人,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

  国防大学教授 孟祥青

  通过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通过这种世界公民意识的萌生,通过这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世界表达我们的关怀,首先就会获得世界对我们中国人更多的尊重,这是其一。其二,收获的是我们作为当今世界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个形象它是无形的,但它却非常重要,这是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的。那么第三,我们还能收获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地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世界播撒爱的种子,人道主义的种子,播撒的是爱的关怀,我们也会得到世界对我们的关怀。

  白岩松:

  本周,当我们送别八位英雄的时候,在全世界各地,还有两千余名中国维和人员,在七个任务区执行任务。他们也正在世界各地为维护世界和平,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甚至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尽职尽责的时候,这种挑战就在所难免,甚至是付出牺牲生命的代价。然而,本周当我们追悼英雄的时候,时间不会带走我们对他们的记忆,怀念才刚刚开始。而他们必定会以中国骄傲和世界骄傲的形象,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这里,我们也要祝愿现在以及将来,在世界各地为和平而努力的中国人,平安。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