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走进海地:记赴海地中国国际救援队“四朵金花”(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25日12:04
  在联合国宣布海地地震搜救行动结束后,与数十个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一样,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完成搜救任务,将于近日启程回国。此次搜救行动,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反应最迅速、行程最远、任务最复杂的一次,同时也赢得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稳定特派团、海地官方等在内高度评价。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太子港机场附近灾民救援点展开医疗救助
  张雪梅北京武警总医院妇产科医生张雪梅。36岁,本命年张雪梅接到出征电话的时候,刚吃完午饭,准备去附近的翠微百货买个红老虎,“本命年、讨彩头,避避邪,也犒劳犒劳自己”!可是张雪梅医师的“血拼计划”还没来的及实现,就来到了海地。

  “四朵金花”

  在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15名队员中,有4名女队员,她们都是北京武警总医院各科室的医生。作为此次国际救援队仅有的“四朵金花”,她们从接到通知到整装出发,仅仅用了2个半小时,而且,在这段“黄金时间”内,所有的4名队员都在按照要求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器材、药品等,没有一个人能有时间做自己的私事,比如回家取换洗衣物和家人告别之类在记者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此次救援工作中,她们和其他11名男同事一起,克服了各种预料之中和想像之外的困难,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十天以来,他们先后救治伤员、病人2500余人次,消毒近5000多平米,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展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中国女军人的“侠骨柔情”。

  让我们走近她们,近距离的感受她们精彩的“多面世界”:

  她们是孩子的母亲,也在为参加中考的孩子学习担心;她们是母亲的女儿,也在为自己80多岁的母亲健康担心;

  提起母亲眼圈微红;谈起孩子神采奕奕……

  她们是平凡的女人,爱逛街、爱漂亮……

  她们是大夫,救死扶伤,争分夺秒……

  她们是中国武警,服从命令,为国尽忠……

  她们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在海地人民心中树立了中国国际救援的形象。
  林牡丹武警总医院外科医生。人小鬼大,虽然说起话来还略显羞涩,但拿起手术刀来,精准无比,是医疗队的专职外科医生。不仅没有80后的任性,更没有显示出80后门惯常的娇气。
  曹力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医务科助理员。属虎,自称“资深美女”,今年本命年。想当年父母为自己娶名字时,可能也没打算把自己当女儿养!写过血书,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过专业比武获得第一名。作为48岁的女同志,曹力还能面对军用卡车车厢,助跑两步,健步上车。是医疗队里的“全才”,除了医术高超,沟通能力强外,还会缝缝补补、种菜、包饺子……最喜欢的爱好是逛商场,“学会欣赏,欣赏到漂亮商品,我的压力就没有了”。
  张艳君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医生40岁,回民。作为一位医生,张艳君爱喝茶,爱喝普洱茶,因为能改善血脂。平时能端起一杯茶,静静的想想自己的事,是张艳君一直追求和向往的生活。

  临危受命

  2010年1月13日,一个普通的冬日,今年北京的气温似乎比往常低了很多,寒冷异常。凭着过去30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生活习惯,曹力像往常一样,起床,早饭,开车,上班。

  临近春节,单位事务显得更加繁忙,作为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的助理员,曹力整个上午都在开会,处理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到想起吃饭的时候,已经将近12点半钟了。

  就在曹力取出饭盒,正准备推门往食堂的路上的时候,衣袋中的电话铃响了!随眼一瞥,是外科的林牡丹医师。林医师打招呼的声音有些急迫,还没等林大夫仔细说话,曹力这位有着34年工作经验的“正师职”“老军医”,心里就明白了几分。“有任务”!

  在这个电话之前,林医师已经分别打电话给了2位其他同事—妇产科的张雪梅和急诊科的张艳君。像往常的工作一样,他们上午都在忙着接诊、查房、给病人开单子,检查。。。但接到命令后,大家马上分头行动,各司其职,开始紧急筹备。

  2个半小时后,她们和所有的医疗分队的队友,已经准备妥当,整装待发。随后,他们开赴首都机场,汇合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保障分队及公安部、外交部、地震局等其他团队成员,共计68人,连夜开赴海地。

  “空降”太子港

  作为奔赴距离最远、出发最早的国际医疗队,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当地时间14日凌晨两点,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第一批抵达海地的国际救援机构之一。

  但飞机降落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片漆黑。由于地震,部分机场设施损坏,指挥塔台出现了裂缝,当地机场工作人员在地震中或死或伤,剩下的已经四散逃离。机场处于失控状态。

  从“身高“近6米的波音330巨大的机舱舷窗往外望下去,除了飞机自身翅膀的点点灯光和跑道上的降落导引灯,整个海地一片漆黑。

  由于驻海地商务发展处和第八只联合国驻海地防暴队事先经过周密安排,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专机抵达海地机场后,我维和警察防暴队工作组已经在机场等候他们的到来。但由于地震的原因,机场运营陷入瘫痪。防暴队员通过种种努力,找来的舷梯距离机舱的舱门地板还有约一米多高的距离。不得已,我们的女医生们只能搭着防暴队员的双肩,在防暴队员的保护下,从飞机上“空降”进入大灾之后的海地太子港。
  1月1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路人经过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的总统府。新华社/法新

  不辱使命

  在飞机上,各救援分队就可能出现的各种施救方案、各种伤病情况情进行了有针对性、详尽的预测、分析并设置了有针对性的布置。四位女大夫也进入了临战状态,各司其职。

  一下飞机,马不停蹄,直接赶往地震的重灾区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驻地,并一直协助搜救队搜救伤员,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后果,和男战友一起对可能出现的方案和伤情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预案。

  但最终,由于地震破坏巨大,在搜救队成功搜救出的15人中,没有一人幸存。

  “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遗憾,哪怕有一个人活着也好啊”!一直战斗在一线,为战友忧心忡忡,默默祈祷的曹力和张艳君医生对记者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都还禁不住扼腕叹息!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好战友遗体,曹力、张艳君两位女队员和男队员一起,用双手对烈士的遗体进行清理,洗消,还烈士们以尊严。从发现第一个战友到第八个,从凌晨到很晚,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或因为恐惧而退缩。

  他们中最长的有60小时没有合眼,一直战斗到把八位烈士的遗体找到并按照事先预案处理完毕。

  除了对我遇难烈士的医疗救护工作外,在海地的近10天时间里,四位女大夫和同事在一起,先后救治伤员、病人2500余人次,消毒近5000多平米。还对中国在海地包括防暴队在内的队员提供了医疗支援服务,并对队员开展了心理辅导,专题上了两次心理疏导课。

  就在这短短的10天时间里,通过和防暴队员们朝夕相处,相互关爱,“四朵金花”们维和防暴队的战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曹大夫你要是能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过年就好了”!这是曹力为因工作过度劳累而引发呼吸道疾病的防暴队员朱晓宇做治疗时,这位防暴队员说给曹大夫的一句心里话。

  “我会在过年的时候通过视频给你们问好的”。由于纪律任务原因,虽然四位女大夫不一定能够答应小朱的邀请,在海地防暴队营地渡过春节,但还是尽力给队员做好了约定。双方春节一定再见!
1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务人员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为伤员进行治疗。

  未了遗憾:给“纳塔”接生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太子港机场附近灾民救援点展开医疗救助

  谈到在海地的工作感受,四位医生感受良多。

  “就是病人太多了,忙都忙不过来”,张雪梅,这位在国内每天能接待近50名们真患者的资深医生,还发出如此慨叹。“国内的工作强度已经比较大了,和这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医疗队先后在总统府、总理府、联海团等地点设立救护点,对当地伤员进行了及时的救治。所到之处,救援不分国界!各种伤病的伤员口碑相传,蜂拥而至。

  让张雪梅和张艳君两位医师感到非常伤感的是地震伤员外伤都很严重,“几乎没有不化脓的”,张雪梅大夫说。

  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缺医少药和和简陋卫生条件是他们面临的当务之急。不能得到系统救治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很多伤口需要天天换药,重复观察”,“可明天他们会在哪里呢?”张大夫自言自语。

  除了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巨大,伤亡人数众多之外,大型医疗设备不足,也是制约搜救和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当地医院受损严重,医务人员也死伤十之七八,故医院对伤员的处理能力严重受限。而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主要任务是救急,携带的设备多为便携式,特大型、复杂的医疗设备较少,所以当地大型医疗设备不足对伤员的救治影响很大。

  “最遗憾的就是不能为纳塔接生了!”张雪梅大夫说。

  张大夫提到的“纳塔”是位22岁的海地年轻孕妇,因为非常担心地震对自己胎儿安危造成的影响,听说附近有医疗队来巡诊,便费尽心力打听到了医疗队的救护现场。

  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张雪梅对一个细节记忆深刻。在给纳塔检查的过程当中,张医生取出一瓶水,小心的喂给纳塔。喝了几小口后,纳塔也许是渴急了,一把抢过医生手中的矿泉水瓶,咕咚咕咚一口气将水喝完,又伸手要水,一看就是好几天没有喝水了。

  幸运的是经过医疗队详细的检查,发现除了一点惊吓和营养问题外,母子一切正常。

  “Mom,baby,Ok”!张医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如释重负。但没想到,正当医疗队检查完毕,准备安排接待下一位病人的时候,纳塔提出了一个问题,把医疗队难住了。

  也许是处于对自己困境的极度失望和当地医疗条件信心不足,纳塔提出:“请你们给我剖腹产吧,这样我和孩子才能安全。”

  由于纳塔身孕仅仅七个月,而且母子正常,张大夫没有答应纳塔的请求,而是婉言劝她好好保重身体,等待孩子出生。

  “如果等到孩子要出生的时候,能给纳塔接生就好了”张医生说到。可那时的纳塔会在哪里呢?(记者陈卫华霍永哲编辑:刘式南)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lianz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