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手持政府白条无钱上大学》报道的大学生
上学获资助 毕业后双倍报恩人
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每月仅两千多元工资,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元不是寄给父母,而是拿来回报当年资助他上大学的恩人们。
昨天,重庆科技学院贫困大学毕业生蒲自飞从自己头半年的微薄工资中“抠”出钱来,报答四年前资助自己上大学的人。
高考上学受捐助
昨天上午11点多,一名妇女风尘仆仆从万州赶到市妇联,从怀里掏出厚厚一大摞钱,郑重的交到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手里。她叫田晓琼,她是来完成一桩儿子的心愿:远在浙江绍兴的儿子蒲自飞嘱托她,前来报答当年资助他上大学的那些恩人。
原来,2005年夏天,奉节县公平镇明水乡四方村的蒲自飞以优异成绩考上重庆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但家里却无钱送他上学。本报曾以《手持政府白条无钱上大学》为题报道了他们的遭遇,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助。
当时,市妇联筹集爱心捐款3000元,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童小平也捐出1500元钱。2005年8月底,蒲自飞从时任妇联副主席余桂芳手里接过这4500元捐款,大学之门豁然而开。
四年后,蒲自飞本科毕业应聘到中铁五局工作。
千里托母报恩
在接过捐款的那一刻,蒲自飞就想着要回报恩人们。几天前,田晓琼收到儿子寄回的一万块钱。蒲自飞叮嘱母亲,一定要交给妇联的叔叔阿姨。
当年接受了4500元捐款,蒲自飞执意要还上9000元,还专门为当年为他奔走的余桂芳送上1000元表示感谢。妇联的同志们最初执意不收,最后与田晓琼商量,将一万元钱全部捐给市妇女儿童基金会。
爱心回报还将继续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上蒲自飞。听说母亲去还款被报社知道了,他还显得有点不好意思:“算是给恩人们拜个年,只是一点小小的回报。”
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帮助的人,我理应报答他们。这只是第一笔,接下来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挣更多的钱来报答他们。”
记者 汤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