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我国首批航天员被清华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26日08:14
  2010年1月25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里人声鼎沸。一代代学子曾在这里戴上学位帽,毕业起航,但这次的毕业典礼格外隆重。我国首批航天员队伍中的13名航天员经过近3年的学位攻读,被正式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此前的2009年1月,首飞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至此,我国首批航天员已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漫漫飞天之路的背后,是怎样一段跋涉求学的历程?

  新的挑战和考验

  首飞任务成功后,一道新的课题摆在航天员队伍面前。后续飞行任务无论是难度上,还是技术上,对航天员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航天员中心从长远考虑,提出了培养“研究型”航天员的目标。而此时,正在走向成长与成熟的航天员队伍,也感到确有必要加强系统学习。这样一来,学习深造就变得非常紧迫。2005年下半年,航天员中心正式对航天员的学位教育和培养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得到了清华大学的积极回应。

  然而,能不能通过入学考试,却要靠真本事。航天员毕竟离开学校多年,系统的学习不够连贯,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经过长期训练,航天员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早在基础训练阶段考核时,他们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航天医学基础、航天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考试。其中有一部分课程与他们后来攻读的学位课在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航天员中心和清华大学专门组织了考前辅导教学,每一个人都像备战飞行任务那样艰辛备考。2007年3月,13名航天员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和综合面试,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通行证”。

  在乐学善研中收获财富

  对于航天员来说,学习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他们和常人最大的不同是,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和科班出身的清华学生比,航天员的理论基础确实稍弱一些,但他们悟性极好,善于接受新事物。”清华大学教授庄茁这样评价航天员。无论是他们熟知的航天话题,还是哲学、高等数学等略显枯燥的课程,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自然辩证法课上,李正峰教授原本担心大家会昏昏欲睡,没想到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唇枪舌剑,航天员开阔的思路令名师啧啧赞叹。

  激辨的背后,是航天员灯下潜心的研读和积累。读研前期正赶上神七任务攻坚决战。白天的训练已经压得航天员喘不过气来,晚上还要拖着倦怠的身体挑灯夜读。景海鹏是公认的最刻苦的学生之一,有时课堂上没听懂,课后别人打球休息去了,自己还在看书赶进度。李庆龙的答辩幻灯片开始做得不理想,专家提出意见后,他一头扎进航天员公寓反复修改,连续几天熬到深夜。即使在难得的疗养时期,聂海胜还随身带上几本学习资料。“倒不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把握,而是学习机会宝贵,还是多抓紧点时间。”

  航天员处在这样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肩上还扛着国家的重任,重拾书本坐进教室已经不易。有时遇到繁重的课后作业,也会坦言有压力。但抱怨之后,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只要任务布置下去,他就会努力做好,而且争取做得比别人好。这就是军人的素质。”班主任胡银燕这样说。

  解决实际问题是一切学习的根本

  无源之水难以长流。在刘伯明看来,“立足当前任务实践中的矛盾和困惑、立足未来任务发展需求”正是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航天员攻读学位,并不完全是提升学历的个人行为,而是把实践中的问题当作课题去研究去探索,对未来任务发展提供指导。航天员中心和清华大学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提供多个论文选题给航天员选择。

  2008年9月,翟志刚执行完神七任务后,原本举棋未定的论文选题一下明朗起来,他决定对“抗运动病药物”展开研究。应用研究恰恰是航天员的强项,他们有别人不具备的实践优势。真实的飞行经验胜过纸上的千言万语。无论是长期的地面服用,还是天上的实际应用,航天员对抗运动病药物的成效最有发言权。翟志刚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到理论研究中,动手进行试验,一步步深化研究成果,专家认为提出的对策“有看头、有价值”。

  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在每个航天员身上。“不盲目追求风潮,不为研究而研究”,成为大家的共识。航天员最后的论文选题,都与他们多年来所从事的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相关,包括航天员选训、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地面模拟实验技术、航天食品工程等。每个人都在自己那块科学研究的试验田上精心耕作着。吴杰感慨地说,“当一个沉于心头的问题经过研究而浮出水面,形成成果时,是我最有收获的时刻。”

  “特殊”学生不特殊

  英雄的光环并未让学校放松管理。那叠厚厚的课程情况记录表,清晰地记录着每节课的时间、内容、出勤率和小结。上课时,教师不得与航天员合影签名,更不能带其他学生来。有时为了一个数据,导师会要求航天员反复核查,严谨的作风让大家深深触动。清华大学和航天员中心各有一名资深导师联合培养。和普通的师生关系一样,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所不同的是师生间彼此多了一层敬重。清华大学的名师有着丰富的阅历;而航天员训练飞行的特殊经历,也为交流增添了许多话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聂海胜爱提问是出了名的,经常在课上举手发问,有时还长篇大论,“我当时的确想到问题了啊!”老师大都在国外进修过,对这种研讨式学习倒是很欢迎。

  在清华园里,航天员成了普通学生追随的偶像。费俊龙至今收藏着一张照片,这是他与学生结下深厚友谊的见证。在撰写论文时,他需要被试者参与实验,清华的学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试验本身并不复杂,学生们也没奢望得到什么。没想到费俊龙为了答谢他们,专门安排他们来航天城参观合影,学生们很受鼓舞。2010年1月5日,北京一夜暴雪,航天员迎来了毕业“大考”。在答辩现场,身份验证、敬礼、报告……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人说,自己像当年出征那样激动。多年的付出换来了圆满的成绩。13名航天员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航天员大队献上了一份厚礼。这一天,刚好是航天员大队12周年生日。(孙海荣、解放军报记者赵波)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