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喜马拉雅冰川消融说严重失实 错误报道层层转抄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1月28日04:13

  IPCC“冰川门”

  一篇错误报道如何被层层转抄进入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的权威报告

  宋冰 陈晓晨

  一名记者发表的一篇科普报道,默默无闻十年后,竟在世界气候研究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2007年的报告,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甚至更早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

  但在IPCC网站最近发布的正式声明中,这一备受全球关注的预测被证实存在严重失实。

  而几经调查,人们发现,IPCC报告所引的这部分材料,竟然就来自十年前那篇科普报道。

  这真是一桩地道的乌龙案。

  跨越10年的摘抄链

  IPCC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写道,“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速度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冰川,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持续下去,喜马拉雅冰川在2035年,甚至更早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随后还附上了喜马拉雅冰川过去40年的融化数据记录。文中注释称,这一说法援引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5年的一份报告。

  而在WWF这份名为《冰川、冰川消融和后续影响概述》的报告中,确实可以找到上述说法。但WWF近日承认,报告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说法来自1999年发表于《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这篇由《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弗雷德·皮埃斯撰写的新闻报道提及,国际冰雪委员会报告的首席作者、印度尼赫鲁大学副校长萨伊德·哈斯南预测,“按照目前消融速度,喜马拉雅冰川的中部和东部将会在2035年前消失”。

  但是哈斯南最近公开声明:“我从来没有预测过喜马拉雅冰川消失的日期,我只是在一次采访中简单地提到40年内冰川会有消融,2035年这个数据是记者的虚构。”

  层层追溯后,IPCC极为严肃的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问题的基本论点,竟来自10年前一篇不够严肃的报道。

  2007年,IPCC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人们对它的信任也达到极致。此事一出,对其信誉不免产生重大打击。有专家指出,IPCC此次之所以承受空前压力,是其评估报告被神化的结果。

  三轮评审仍存漏洞

  IPCC报告的低级错误不免让人怀疑报告的写作过程是否严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气候学家吴绍洪教授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篇中国主要作者召集人,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整个IPCC报告形成的程序。

  据吴绍洪介绍,IPCC报告的出台,共需通过三轮评审程序。首先撰写小组中各个科学家进行分工,不同地区的科学家根据文献撰写自己所在地区情况的综述。“喜马拉雅冰川这部分内容就是由印度科学家穆拉里拉尔编写的。”吴绍洪说。统稿后大家过一遍,形成零号稿。

  然后进入第二轮专家评审,由来自世界各国的该领域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提出意见后形成1号稿。1号稿会再次返回之前的撰写小组,由各个写作成员对专家评审送来的意见逐条分析讨论,修订后形成2号稿。

  2号稿还要经过第三轮评审,即政府评审后才形成3号稿。在此基础上确立报告摘要和报告主体。最后还要召开大会,由各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报告摘要在大会上一句一句过,报告主体部分则一页一页过。所有内容达成一致后,终稿才正式出台。

  然而,这个看上去相当严谨透明的程序,并没有把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前消失这一不实信息阻挡在外。“这么长的一个评审程序中,并不是没有质疑的机会,但直到终稿都没有人正式提出对这部分内容的质疑。”吴绍洪说。

  的确,如果深究这三轮评审程序,IPCC的日常科学审核程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格。首先,IPCC的报告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由科学家独立调查研究而成,而是基于广泛的文献综述。而且,IPCC的专家评审是义务和兼职的,由于个人情况不同,对报告内容的评审往往有粗有细。

  在第二轮专家审核程序中负责IPCC报告中喜马拉雅冰川这部分内容的科学家乔治·卡瑟也承认:“我在2006年年底查看了最后的草案,对2035年这个引文也有所怀疑,但由于当天时间已经太晚,所以我没有对这个数据作出重新考量。”

  “错误”背后有利益动机?

  在这条跨越10年的“摘抄链”中,从记者皮埃斯起,各方对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数据,在摘引时都作了微妙的修改或添加。

  从皮埃斯对“2035”这一数据的虚构开始,WWF在摘录这篇报道时,把皮埃斯报道中的原话“喜马拉雅东部和中部的冰川将会融化”修改成了“喜马拉雅冰川将会融化”;而在IPCC的报告中,这句话进一步演变为“如果地球以当前的速度继续变暖,喜马拉雅的冰川将会融化”。紧随这句话后,IPCC进一步点明,“这样的冰川消融,主要归因于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变暖”,从而把全球变暖和自然灾害直接联系起来。

  在IPCC如此权威的报告中,不仅对信源确实与否未加佐证,甚至还对援引的信源内容作了一些改动。这被全球变暖怀疑论者抓了把柄:“支持全球变暖的科学家们,涉嫌操纵数据,选择科学流程,以此来支持其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结论。”

  而这样的结论被接受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动辄百万的研究资金。联合国气候科学家小组负责人拉金德拉·帕乔里就曾经利用IPCC报告中对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问题的说法,从纽约的卡内基基金会获得了多达50万美元的拨款,此外还获得了欧盟一笔250万英镑研究经费中的大部分。

  有了这种利益上的关系,全球变暖怀疑论者更加确信,“欧洲纳税人的钱正在被用来对一项有关冰川的学术观点开展研究,而任何冰川研究者都会立刻意识到那种说法并不属实。”

  对此,吴绍洪则回应说:“我相信我们大部分写作成员不会刻意去夸大或减轻一个事件的影响,或者说应该比较少。”

  走下神坛的IPCC

  IPCC、WWF均已在网站上对此事发表公开道歉声明,但这些组织仍坚称,冰川在大量融化是事实,预测错误不能掩盖全球变暖构成实际威胁的铁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也强调,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正因为全球变暖而加速消失。“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这好比泰坦尼克依然在沉没,只不过沉没速度比先前预想的要慢一些。”德波尔说。

  实际上,由于气候科研本身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以及个别人为失误,专家认为IPCC报告中出现这样的瑕疵也能够理解。“科学界经常犯一些错误,也是正常的,但这次的事件也会促进日后的研究,比如说中国和印度即将展开的对喜马拉雅冰川的研究,能够变得更客观。”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对本报记者说。

  虽然报告存在瑕疵,走下神坛的IPCC仍然凝聚了国际共识,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在全球众多大型科研预测报告中,IPCC报告的预测可靠性始终被认为是最强的。此次的“冰川门”,也许能够督促IPCC进一步规范审核程序,以及更为开放地对待不同意见。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