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赴灾区,见证复生。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顽强的野草渐渐覆盖大自然的伤口。
一年多来,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汶川、北川、青川、什邡、都江堰……这些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地方,在19个省市全力以赴的对口支援下重现生机,在地震废墟上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
重建成果,创造惊人奇迹
“5·12”汶川特大地震留给我们一连串冰冷的数字:400多万名伤病员需要救治,50万平方公里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波及4600万百姓。
国际舆论惊叹: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亿元。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从城市到山村,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们能否及时“复原”?
大地震使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那条在余震中时断时续的“生命线”,成为全国人民心头之痛。
一年后,汶川传来喜讯:全长82公里的“都汶生命线”正式通车。其中,都江堰至映秀镇全长近26公里的高速公路,实现双向通行。
在什邡,被当地百姓称为“北京大道”的广青公路一期工程已经建成通车,现在二期工程正向龙门山深处进发,到2010年4月底,全长78公里的广青公路建成后,将成为贯穿什邡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为提升什邡区位发展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学校、医院、住房、供水供电……“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一年多来,灾区老百姓眼见着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彭州市小鱼洞大楠村新型社区,42岁的杨成和妻子这几天正在往即将入住的二层小楼搬东西,“这里一共安置了300多户居民,每户居民都分到了新房,3口人分的是3室1厅,一共105平方米,上下水、电、燃气管道齐全,连空调孔都给打好了。最迟到3月,大家都能搬进来。”杨成乐得合不拢嘴地说。
在汶川第一小学,欧式和川式建筑结合的风格,既简朴又很有厚重感,教学楼外墙上的荷花、菊花浮雕尤其引人注目。汶川县教育局局长胡正安说:“经过恢复重建,汶川县学校硬件条件大大提高了,跟地震前相比,至少超越了50年。”
在青川县竹园镇,大地震震裂了竹园镇中心卫生院的骨架。如今,4层白色小楼的新竹园镇中心卫生院落成,建设规模达1600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放射科、心电图室,还能进行骨科、普外科手术。乡亲们说,现在不用出镇就能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非常方便。
3个月,半年,一年,18个月,几乎每天都有新项目开工,每天都有新项目推进。
截至2009年年底,18个省市确定对口支援四川项目3105个,确定项目总投资额776亿元。其中,已开工对口支援项目2820个,占已确定项目的90.8%;已建成项目1552个,占已确定项目的50%,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
一年多来,39个重灾县需重建的3002所学校几乎都已开工建设,目前95%以上的学生已经搬进永久性校舍学习,2010年春季开学,所有学生将告别板房校舍。
一年多来,126.3万户恢复重建的农房已全面完工,农村受灾群众将在2010年春节前后搬入永久性住房。
一年多来,133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损毁于大地震的世界文化遗产二王庙重新立起,伏龙观抢救保护项目圆满竣工,千年都江堰经保护安然无恙,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笑容依然动人……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短短的一年多,我们用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川、倾覆的家园,铸就惊人的历史奇迹。
对口支援,谱写东西部协调发展新篇章
在这人间奇迹的背后,是我们守望相助、备尝甘苦,全民携手重建破碎家园的真实写照。
震后19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的最大创新,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江苏省提出,以“江苏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感情和责任,与绵竹人民一道,携手共建绵竹美好新家园。
在绵竹市孝德新城的“苏州水街”,一条小河曲径通幽,摇曳的柳丝挂在小河的两岸。一排排白色的墙腰,开着扇扇轩窗掩映在河中……眼前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在“苏州水街”两侧的街道上,一些酒吧、水吧、茶吧正在装修。“苏州援建者给我们规划、修建了这么漂亮的街道,我们如果不把它打造成坐落在绵竹的苏州浪漫水街,不把它整热闹,我们就对不起援建的亲人。”曾在苏州生活多年、经营过娱乐业的黄琪,对“苏州水街”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山东省提出,对口支援北川,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其中,仅北川新县城的援建,山东计划投入约50亿元:德州市援建北川新县城文化中心、济南市承担北川广电中心大楼主体工程、东营市承建北川新县城东纵八路交通干道、威海市援建北川羌族自治县西苑中学、青岛要把北川新县城永昌河景观带打造成川鲁文化的交融地……
“对口支援不是恩惠,而是责任和义务,全体工作人员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把这里的人民视为亲人,实心实意、全力以赴搞援建。”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说。
在什邡,投资超过4亿元的什邡市人民医院是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最大项目之一,将于2010年9月底交付使用。
北京市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张力兵说,该医院是按三级甲等医院的规模建设的,配备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CT等进口先进设备,并将与北京的大医院合作,打造专科优势。医院建成后不但将大大提升当地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而且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作用。
浙江人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创业精神,注入青川那一方水土……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东部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也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中央统一安排,由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对口援建,让西部重镇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新思路、新观念带来了新起点,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对口援建,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支点,与灾区协力同心,谱写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援建者,灾后重建最可爱的人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并以无数感人细节和执著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在都江堰,海拔1450米、有181个弯、浮土和岩石交错排列的“蒲虹公路”,是上海援建项目中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
为使“蒲虹公路”尽快开工,精确测量公路全程,中铁二十四项目部的两个年轻测量技术员卢权利、罗晓龙每天早上6点出发,晚上6点多才能回来,回来后,裤子上全是泥,鞋子基本上一个星期换一双。
为“蒲虹公路”奋战的何止卢权利、罗晓龙。近千名援建者在“上去就下不来”的“天路”上,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吃的只是罐头食品。“能下来洗澡,真是一个奢侈的享受。”援建者们说。虽然在援建工作中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但援建者们还是每天“把心提在嗓子眼”,而他们的愿望,只是待到工程画上句号再庆功。
在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上,3000多名山东潍坊援建工人正在那里日夜奋战。36岁的王炳东,在地震发生后就来到北川县桂溪乡。那时他作为一名抗震救灾突击队队员,援助灾区群众搭建过渡性安置板房。
那时,灾区一片废墟,吃不好喝不好,连搭板房的平地都难以找到,只能睡在河边、路旁的帐篷里,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尽管如此,他和同事们一干就是两个月。
后来,当王炳东得知山东要对口援建北川灾后恢复重建,这个山东大汉又报了名。2009年3月,他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北川贯岭乡。那些日子,他日夜忙碌在建设工地上。有时指挥部仅有他自己一个人在贯岭,为了抓好进度,他采取多头施工,交叉作业。为了抓好质量,他白天、晚上都在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干到夜里十一二点不吃饭是常有的事。这支队伍仅用100天就完成了8个援建项目。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四川省相关负责人称赞全体援建者是“灾后重建最可爱的人”。
当都江堰群众朴实地说“小孩上学要读上海援建的学校,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医院,住房要住上海援建的房子”时,上海援建都江堰指挥部里的34名上海男人流下了感动和鼓舞的眼泪。
援建者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了什么是“祖国情结”,深刻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