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找油”
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中国,如何寻找和保卫自己的石油生命线,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道必答题
许可新
编者按:
石油,这种被誉为“黑金”的“工业血液”,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每一个国民经济的细微毛孔中,大到加油站巨大油罐内的汽、柴油,小如一个鼠标、一支圆珠笔,无不与石油及其衍生的化工产品息息相关。
多年来,中国这辆经济快车每每在加速前进时,能源的制约和瓶颈就显露出来。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九成能源自给,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却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节节攀升,成为中国经济“向上之痛”。
在刚刚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中,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也作为成员纳入到这个高规格的国家最高级别能源议事机构中。
这只不过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积极实施能源外交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危机的不期而至,客观上却为中国能源“危中寻机”创造了便利条件。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均,使得石油这种重要战略物资必须通过国际贸易才能达成其在全球的平衡使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但中国的石油仍然是入不敷出,严重依赖进口。
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中国,如何寻找和保卫自己的石油生命线,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道必答题。
能源外交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能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取得最多成绩的一年。去年年初,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带队之下,中国在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的承诺。
随后,中国又很快在此前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谈判上取得突破。而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墨迹未干,在南美洲,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之间的石油大单也相继签订。
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介绍,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00多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综合算下来,每年帮助中国获得了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
若与去年中国2亿吨的进口原油总量相比,相当于中国全部进口量的37%是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获得。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多为长期协议,这种协议形式实际上是锁定了我国将近四成的进口原油的稳定保障问题。
再加上中国与中亚的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在获得充足能源进口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原来通过东南海上能源通道获取油气资源外,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均获得了稳定的陆上油源,实现了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虽然今年国际能源市场与去年世界受经济危机冲击而陷于低迷已经大为不同,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位能源专家均表示,今年,中国在各方面的能源外交肯定还会稳步推进。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充足的经济实力,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和外汇储备的长期积累,中国的能源外交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撑。去年“贷款换石油”得以顺利推进,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另一方面,国际领域内中国积极发挥大国影响的各项举动,也将助推能源外交的务实前进。
“能源外交一直是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将肯定还会有重要的能源外交活动。”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张抗说。
除了在供应侧继续通过外交途径获得充足的能源,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还判断,中国今年还将与以国际能源署(IEA)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进行消费端的国际合作。
对内挖潜
如果留心中石油刚刚结束的公司年会,人们就会发现,不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还是“潜力王”长庆油田,抑或是塔里木油田或新疆油田,其负责人均表示将把勘探工作放在首位。
据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透露,过去的一年,中石油集团“油气勘探成果显著,成为建国以来第5个储量增长高峰年”。而过去的十年,中石油累计新增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56.5亿吨。
按国际惯例将采收率按30%计算,相当于增加控制储量17亿吨,年均增加1.7亿吨,实际上高于中石油自身的采油数量,中石油的石油开采可谓是“可持续的”。
尽管数据乐观,但接受本报采访的能源专家均表示,中国通过勘探弥补快速增加的石油需求的可能性不大。
“即便已经把勘探提到了如此重要的高度,我们看到,中国的勘探速度仍然跟不上中国石油的消费加速度。”王震表示,中国未来的勘探潜力在于西部与海上,但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这些区域的油藏也无法满足中国的需要。
提高采收率,是中国石油企业弥补勘探量不足,从而在国内挖潜的另一重要途径。张抗表示,按目前中国的石油地质储量计算,每将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能从地下多采出的石油就达到2.6亿吨,超过目前中国的年石油产量。
在黑龙江,大庆油田便是依靠着基础井之后的外围油田开发、聚合物驱油等新技术,一次次在产量下滑之前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找到了“接替产能”,并顺利实现了连续27年高产5000万吨以上的成绩。
不过,提高采收率一般只应用于老油田和成熟油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强说,作为油田开发的基本规律,石油开采总是越往后越难,因此,应用新技术提高采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与油田后期的开采难度相抵消,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石油生产总量。
因此,从石油供应侧来看,对于中国而言,对内挖潜只能是弥补中国能源饥渴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大量的石油,仍需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
当然,保持和稳定中国原油生产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威慑作用。针对一些人经常提及的“封锁马六甲海峡就可掐断中国的能源命脉”的说法,王震表示,一旦出现这种特殊情况,中国国内肯定已经处于“战备状态”,本国生产的2亿吨原油将在特殊时期派上用场——这是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100%的日本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和平时期,能源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应加强中国能源使用侧的管理。
王震表示,中国长期以来过度关注能源的供给,而很少从需求角度做好能源管理。“怎样把能源用好,这是我们真正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提高单位能源价值,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排放。”
林伯强认为,从长远看减少石油的消耗量是中国维持能源安全的主渠道。
具体来看,消耗成品油最多的汽车行业将首先成为“开刀对象”。林伯强说:“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发展过程无法绕开的。”
能源安全争议
许可新
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一组数字,成了悬在中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根据该局1月22日公布的数据,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此首次跨过许多国人心中50%的心理防线,达到了51.3%。
这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使用的石油有一多半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中国自身的能源需求,仍像春天的野草一般疯长,未来对外部石油的需求丝毫没有延缓的趋势。
自从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到2009年突破50%警戒线,仅仅用了16个年头。
中国已经没油了吗?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下去,被誉为“工业血液”的“黑金”石油,会不会成为这个依靠“中国制造”快速崛起的国家的发展瓶颈?而中国又有多大可能扭转这种战略性资源产品大半依赖海外的不利局面?
无油可供?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28年来首次出现产量下滑,同比下滑0.4%——中国上一次原油产量出现下滑,那还要倒推到1981年。
与28年前不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低迷起航,但却走出了一条 “V”字形复苏路线,中国全年经济总量增长8.7%,在全球独树一帜,而作为工业晴雨表的用电量,去年全社会用电超过3.6亿千瓦时,增长接近6%。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的原油产量却出现了几十年来的首次下跌,难免引发人们的猜测,这片被业界评价为“富煤少油”的土地,已经开始无力供应更多的“黑金”了吗?
如果因袭国际惯例,用储采比(reserves/production ratio)来看待中国的原油资源潜力,那答案将是恐怖的。所谓储采比,简单地说,就是指某地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依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最新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中国2008年末的储采比约为11,即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仅为11年。
但储采比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数字,有石油专家驳斥:它既忽略了人类可能找到的新油藏,又无法将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在内。
意大利能源专家莱昂纳多·毛杰里在其著作《石油时代》(The Age of Oil)中即明确提出:“今天,探明石油储量的寿命指数(即储采比,记者注)比它在30年或60年前的还要长。”
在中国,2007年底的储采比也同样是11左右,换句话说,2008年,中国通过勘探发现的新油藏,以及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的采收能力,已经抵消了当年人们从地底下抽取出原油的数量。类似的努力,在今后仍然会继续。
接近峰值
对于中国原油产量的下降,一种说法是,去年在国际油价偏低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生产者们人为地压低了自己的产量。
这既是出于将石油留在地底下供子孙后代开采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中国相当多油田出产的油品本身属于超稠重油,国际油价偏低时几无开采经济价值。
但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中国已经在年产1.8亿吨水平线上徘徊多年,“从某种程度上讲,1.8亿到1.9亿吨,就已经是中国原油产量的峰值了。”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显得乐观一些,但依据其“石油峰值”模型预测,中国国内原油峰值产量也不会超过2亿吨。
峰值,既意味着到达巅峰的荣光,更意味着触顶回调的痛苦。
从去年的数字看,中国原油产量虽出现微降,但由于伊朗原油生产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限额影响,原油产量下降更多,中国反而借此赶超伊朗,历史性地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
但这个数字可能很难再跟上经济飞速前进的步伐了,迅速崛起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战车,需要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为其“输血”。
据2008年年底获批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至202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而去年年中发布的《能源蓝皮书》则预测,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
按照冯连勇的测算,随着中国所需外部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2020年、2030年国内供需缺口将分别为3.36亿吨和4.88亿吨。
20年后,中国原油进口将肯定实现“赶日超美”,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家。
杞人忧天?
林伯强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在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将如此之多的石油需求放在国际上,是非常不安全的。
“对于一些小国家而言,原油对外依存度哪怕达到100%,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其需求的量很少,但对于能源消费大国而言,超过50%就算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林伯强表示,中国现在“一缺就是上亿吨”,能源缺口过大,对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不确定因素。
当然,也有能源专家提出不同意见。
“如果(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就是警戒线,那日本岂不是要跳海去?”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张抗笑着对《第一财经日报》说。目前,资源能源极度稀缺的日本,其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100%。
与日本类似,由于石油资源本身分布的不平均,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都较高,中国的近邻韩国,其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90%。即便是原油产量位居全球第三的美国,其对外依存度也达到60%以上。
张抗认为,中国不应受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资源和产品都需要大规模的交流,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当然需要进口更多的石油。”他同时表示,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从未出现过限制买家的情况,中国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专家均指出,世界并不缺油,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问题只是以什么样的代价获得这些外部用油而已。
客观而言,日本虽然原油对外依存度高企,但在崛起过程中,其资本早已渗入世界各地的油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冲掉进口原油特别是在高价位时进口原油的代价,这一点,正是“走出去”没多久的中国所缺少的。
当然,中国的好消息是,整个世界经济也正在转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大主题之下,石油这种战略性产品的地位正被削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