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网杭州2月2日专电(段菁菁、商意盈)日前,杭州市公交公司宣布,将在春节前后对部分公交线路试行“无饮食车厢”,根据试点情况再进行推广。这个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杭州市民的热议,不少城市也纷纷表现出“跟进”之意。
一纸禁令变“进食”为“禁食” “早高峰的时候,车上那个味道真难闻,肉包子、鸡蛋、葱油拌面、馅饼……什么味道都有,又不好说人家。”杭州公交车司机罗师傅说,“还有那些豆浆、牛奶,一个刹车,都洒出来,影响乘车环境不说,还容易让别人摔跤。”
公交车保洁员宋阿姨说:“每次打扫公交车都扫出来一堆垃圾。有些人把食品包装纸折了又折,塞进坐椅缝里,得用手抠出来。还有人乱吐口香糖,得用钢丝球狠命擦才行。”
据了解,杭州公交车近几年来更新速度加快。到2009年底,空调车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今年准备增加到95%以上。除了司机旁边和最后一排座位的窗户外,其余窗户基本都不能移动,车厢封闭性很强。“在封闭的车厢里吃有味道的东西,空气会很差,乘车舒适性会大打折扣。”罗师傅说。
记者从杭州市公交公司客运部了解到,正是基于对以上情况的考虑,杭州公交公司决定试行“无饮食车厢”。在2月份对16路等一些线路的公交车进行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再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线路。
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志宏说:“这个"禁食令"并不是强制性的,主要以司机劝导,在车上贴标语,用报站器进行友情提醒等比较温和的方式进行倡导,能不能遵守还是依靠乘客的自觉性。”
“考虑到实际情况,在公交车上喝水、吃糖、吃话梅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什么样的食物可以吃,什么样的食物不可以吃,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禁食"的主要判断标准是会不会对其他乘客造成影响。”卢志宏说。
“无饮食车厢”引发公众热议 杭州公交将试行“无饮食车厢”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热议。杭州的19楼论坛上相关帖子在短短两天之内的浏览量就达到了近3万人次,收到回复近500条。七成以上网友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
杭州19楼网友“aloya”发帖表示:“强烈支持!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声音难听,气味难闻,形象糟糕。”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金峰认为,杭州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公交车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推行“无饮食车厢”有助于提升杭州的城市形象。
据卢志宏介绍,在公交车上吃东西是乘客向公交公司投诉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对于公交公司推出的这一“禁令”,不少市民还是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和现实情况存在冲突。
就职于杭州某外贸公司的童丽认为这个规定不够“人性化”,“上班族、学生很多时候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实属无奈之举。”
家住杭州萧山的姚锦说:“"禁食令"在道德上似乎应该,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要吃奶怎么办?如果是一个低血糖患者头晕了要吃糖怎么办?”
而对于“禁食”并不具有强制性,“禁食”食物品种没有规定等现状,杭州市民郑然担心这样的“禁令”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乘客非要吃,司机也管不了,公交公司也没有处罚的权力。这个措施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他说。
“禁食令”为何“水土不服” 据了解,在香港、深圳等许多城市已经推行了“无饮食乘车”。根据香港地方法规,在车内吸烟或饮食,不听劝阻的将面临高额罚款。而《深圳地铁乘客守则》规定,在深圳地铁、车站内吃东西、喝水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要被罚款200元。
但这样的“禁食令”却在国内一些城市遭遇了“水土不服”。上海曾就地铁禁食问题举行过听证会,北京也曾推出过“无饮食列车”试点,但均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没有推广相关“禁令”。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认为,在公共交通设施上吃东西会带来诸多不好的影响,对其进行干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乘客素质和城市文明的体现。如果推行成功,对其他城市具有风向意义。
“的确存在种种现实的无奈,"无饮食车厢"不适合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推广。杭州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倡导,提倡乘客之间相互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其实更体现了温情和人性化,为有特殊需要的乘客提供了便利。”傅立群说。
“杭州市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注意维护公共利益。就像杭州推出无人售票公交车一样,大家都在自觉地买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章贝贝说,“"无饮食车厢"推行过程会比较漫长,也会遇到一些阻力,但这既是与国际城市接轨,也是为旅游城市的文明出游创造良好环境,是一种发展趋势。”
“我们会在尝试过程中慢慢摸索和改进推进的方式。”卢志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