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国国际救援队海地救援六个瞬间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2月04日20:23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胡浩)“惊心动魄”——王念法,这位在国内外地震救援现场战斗近十年的汉子,在谈起刚刚结束的海地救援任务时,用了这样4个字。为了阐述“惊心动魄”4个字的具体内涵,他和他的队友们讲述了六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瞬间一:飞机“盲降”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地执行救援任务的第一刻,就是这场惊心动魄战斗的开端:当他们乘坐的飞机抵达太子港,却发现那里的塔台已无法工作,完全不能引导飞机起降。
当地时间凌晨,飞机在漆黑的空中盘旋,下面是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太子港。在经过约半小时的斟酌思考后,胆大心细的机长决定实行“盲降”。
飞机缓缓停稳,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家一一从舱门跳到落差约1.3米的简易客梯车上。“那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海地救援中,我们将遇到以往任何一次救援都不曾遇到的难题,当地政府几乎完全瘫痪,一切困难都需要靠自己解决。”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副队长王志秋说。
瞬间二:崩开的钢丝绳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联海团大楼废墟上进行搜救。这座原本地上7层、地下3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现在已成了约3层楼高的废墟。其中钢筋林立,若稍有不慎摔倒,就可能被尖锐的钢筋刺伤。巨大的楼板相当沉重,只能先进行切割之后,再用吊车吊起拖开。
在吊车艰难拉起一块楼板时,钢丝绳因载重过大而忽然崩开,手指粗的钢丝绳瞬时弹向一旁,擦过队员岳林贵的身上,橘黄色的队服上“刷”地印上了一道黑印。当时的岳林贵镇定自若,告诉队友们“没事,没事”,接着继续埋头工作。
直到救援队登上归国的飞机时,岳林贵才告诉王念法,“当时被打得眼冒金星,身上也有淤痕”。
瞬间三:为了生命的“寂静”
为了确认废墟中是否有幸存者,也为了定位我被埋维和人员的位置,救援队在动用过所有仪器设备和搜救犬之后,决定再用一个简单却直接的方法试试。指挥官让现场所有人保持安静,听听废墟中是否有任何呼救声,或是否能传来正拨打的被埋人员的手机铃声。
指令一下,现场悄然无声,一片寂静。所有各国籍、各队伍的人都停下所有动作,屏住呼吸,一面在用心祈祷奇迹的出现,一面在用耳朵搜寻哪怕最微弱的声音。
“尽管奇迹没有发生,但当时那为了生命的寂静,让我肃然起敬”,救援队保障队员司洪波回忆说。
瞬间四:最轻柔的拂拭
在搜寻出数名外籍人员遗体后,刘向阳队长和王志秋副队长亲自带领救援队员们逐渐找到联海团大楼403会议室在废墟中的位置。这意味着当时就在这间403会议室开会的中国维和警察可能就被掩埋在这里。
队员们动作更加小心,搜寻更加仔细。这时,有队员发现一台照相机和一台摄像机,上面用汉字写着“深圳生产”的字样。继续寻找,有遇难者的腿从废墟中露出来。鞋子是“老兵”牌。
“我们好几个队员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王念法说,那时遇难者遗体还被一些瓦砾掩埋着,队员们俯下身,用双手“最轻柔地”拂去瓦砾和砂石。
“我们对"亲人"能做的只有这些,不让"亲人"受到二次伤害。”王念法再次红了眼眶。
瞬间五:摘下手套的那一刻
救援队的“四朵金花”之一,医疗队员张艳君说,为了争取时间,队员们常常有什么不舒服也自己忍着,从不叫苦叫累。为了队员们的健康,医疗人员甚至需要对他们进行强迫检查。张艳君要求每位队员在工作结束后,都要摘下手套,让她看看手上有没有破损,以便及时消毒包扎。
有位队员在国内进行训练时,因为天气寒冷,手上长了冻疮。到了炎热的海地,再加上辛苦的工作,要用双手刨土、挖掘,冻疮都破了。张艳君说:“他一摘下手套,手上的皮肉都被带了下来。”
瞬间六:三声中文“谢谢”
辛勤的工作,换回的是当地民众的感谢,换回的是国际社会的认可。
联合国秘书长海地问题特别代表安纳比的遗体被中国救援队找到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纽约飞抵太子港,来到联海团大楼废墟。
潘基文面色凝重,接过总部降下的联合国旗,向安纳比等的棺木默哀片刻,接着走向救援队员们。
救援队副队长徐志忠回忆说,当时潘基文主动伸出手,与他们相握。潘基文说,他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到这里实施救援工作,并找到特别代表及其他高官的遗体,非常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艰苦而出色的工作。
随后,潘基文用中文连说了三声:“谢谢,谢谢,谢谢!”
惊心动魄的海地救援虽已结束,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任务远远没有终止。副队长王志秋说:“我们将召开总结会议,但目的不仅在于表彰和鼓励,更多的是要总结提高,为下一次的救援行动积累经验。”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