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汽“马强班”:三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2月05日05:17
2月1日,记者走进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重型分厂装焊七班——“马强班”的休息室,墙上一张巨大的照片牵动着记者的视线,照片镶嵌在2×1米的大镜框里,“这是2009年拍摄的"全家福"。”班长李胜平说,今年也拍了“全家福”,洗出来后就挂上墙。
2008年以来,“马强班”每年都要拍一张“全家福”。“马强班”共有13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张“全家福”照片中班组成员都没到齐。由于他们分成白班和夜班,每次合影只有上白班的班组成员才能到场。更令人遗憾的,是三张“全家福”中,都没老班长马强。
“希望明年我们班组能照一张全体成员都在的"全家福",老班长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李胜平充满了期盼。
终生难忘,和总理一起吃团年饭
[镜头]2008年“全家福”:“马强班”成员挥舞大旗、手握拳头,高喊“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生产自救、汇报祖国”。
看着2008年的“全家福”,李胜平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地震后第11天,班组全体成员投入到恢复生产中。大家都明白,灾后重建任务重,要尽快把生产搞上去。他们总是用“加油马儿、加油七班、加油东汽”来鼓舞自己。
“大年三十那天,让我终生难忘!”李胜平清楚地记得,他和班组成员还在厂里加班。上午10点过,他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有领导要来看望大家,中午大家就和领导一起团年。当时他们忙于焊接高压缸,也没太在意。不一会儿,就听说是温家宝总理要来。“总理真的会来吗?”李胜平和组员们激动地猜测着。
中午时分,李胜平和6名组员一走进食堂,只见10多张桌子拼成了长长的一排,上面摆放着回锅肉、腊肉等过年菜,还有一盆盆热气腾腾的饺子。这时,穿着东汽工作服的温总理走进了食堂,李胜平和组员们使劲鼓掌欢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更令他欣喜的是他和温总理坐一桌。起初,他心里有些紧张,手足无措。当温总理一边吃饭一边细问家事、厂里事,还端起酒杯挨个和工人们碰杯,祝福大家新年快乐,李胜平紧张的心情不知不觉地放松了。
吃完团年饭后,李胜平和组员们又回到车间继续工作。“要是马强在就好了。”突然,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老班长马强。
留言板上,记下每日心情互相鼓励
[镜头]2009年“全家福”:在“青年突击队”的红旗下,9名身穿蓝色工装的“马强班”成员站在高压缸上,个个精神焕发。
在这幅“全家福”的对面墙上,有一块“每日心情”留言板,它的最上部有一张黄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加油马儿,加油七班。马强12/5”。
“我们平时的工作很紧张,马强就是我们的阳光,只要他在,总能让我们感觉到阳光和快乐。”李胜平说,每天早上,马强都会在“每日心情”上为大家写些鼓励的话,比如“马儿快跑!今天要完成工作量。”“马儿也要吃草,大家要按时吃饭。”看到这些有趣又励志的话,大家干得更加卖力了。
这个习惯,被班组全体成员保留了下来。早上一到车间,就有人会在纸条上写下自己当天的心情,然后贴到留言板上。累的时候、烦躁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他们都会去留言板看一看。
装焊七班是东汽唯一专门生产燃机的装焊班组,涉及部套广、装焊材料多、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难度大。他们生产的部件,最大的有8米多长,最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焊接又是全靠手工技术的活路,心情不好,容易影响技术发挥。
“留言板是我们释放压力的地方。”张体勇还记得去年4月,班组接到新的任务——生产高压缸部套。高压缸部套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焊接,技术要求特别高,焊缝要精细到用射线探伤也看不到气孔。“当时压力很大,我每次从操作台上下来,就会到留言板去看看兄弟们写的鼓励的话。”
虎年春节,“马强班”又一个繁忙年
[镜头]2010年“全家福”:“青年突击队”的红旗依然飘扬,“马强班”成员站在生产的燃机部套前,略带疲惫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1月30日,“马强班”已经在德阳一家酒楼里吃了团年饭。热辣辣的火锅,让他们感觉到了日子越来越红火:新厂房建起了,新房要开始装修了,生产任务更加多了……
“什么时候我们全班再出去玩一玩呢?”当着记者的面,组员尹大学忍不住问道。上次大家到他家钓鱼、野餐,都已经是地震之前的事情了。
李胜平告诉记者,去年全班组都忙于生产,两班倒保证24小时不停工。只有在周末不上夜班的时候,大家才能一起吃吃饭、唱唱歌。
说话间,心急的张体勇已经和其他组员津津有味地大谈今年怎么过年。但他可能不知,在班组的工作日程安排上,2月份的任务已经排得满满的。各种高压缸部套、燃机部件分别要在2月10日、19日、28日交付到下一道工序。这意味着,今年春节注定又是“马强班”的一个繁忙年。
[延伸故事]
最后一张小纸条
“马强班”全体成员都清楚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一早,时任装焊七班班长的马强在“每日心情”留言板上留下的最后一张小纸条: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加油马儿,加油七班。随后,他交给当时的分厂书记孙岩松一篇文章《在班长的角度浅谈班组管理》。这一天,马强带着3名组员从德阳市区赶到汉旺镇东汽焊接培训站,学习高温焊接的新技术。
这一去,马强再也没回来。
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厂房把马强无情地压在了废墟里,装焊七班由此失去了一位好班长。《在班长的角度浅谈班组管理》成了马强的“遗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马强开篇的话。孙岩松告诉记者,干装焊有个传统习惯:装配工只装不焊,电焊工只焊不装,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为改变这一现状,2004年,装焊七班正式组建了。班组成员由电焊、装配、打磨三个工种组成。2006年,年仅33岁的马强担任了该班班长。“马强是1993年从东汽技校毕业分配到重型分厂的,是一名焊工。”回忆起这名优秀的下属,孙岩松颇为动情。
工作中,马强提出“角色互换,换位思考”,让组员互相学习,一专多能。“马强经常鼓励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开拓思路,多做些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的小技改、小发明。”李胜平说,这个习惯已经被班组保留了下来,每次遇到困难就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地震前,东汽开展班组对标竞赛,全班在马强带领下夺得竞赛第一名,他本人也荣获了东汽“优秀班长”称号。
地震带走了马强,但留言板上的“马强语录”却永远留下了。忍着失去班长的悲痛,装焊七班全体组员在第一时间加入到救援小组中。5天里,他们共抢救出被埋学生27名、转移伤员100多名、装卸救灾物资700多吨,而他们每人每天睡眠却不到4小时。5月17日,东汽重型分厂恢复生产,装焊七班的成员一天都没休息又投入到恢复生产的工作中。为了表扬装焊七班,追念优秀的班长马强,东汽重型分厂把装焊七班命名为“马强班”。同年,该班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标杆班组”。
马强走了,他的老母亲却至今都不知道。孙岩松说,马强家比较困难,父母身体不好,姐姐弟弟的经济条件也较差。一有空,马强就回汉旺看望老人家,嘘寒问暖。如今,马强去世的消息还瞒着他的母亲,大家都对老人说:“马强出国培训去了,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家。”
本报记者陈四四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