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记四川地震灾区自强不息基层干部群众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2月05日20:13
  新华网成都2月5日电题:自力更生建家园——记四川地震灾区自强不息的基层干部群众

  记者杨三军、侯大伟、江毅、叶建平

  麦苗青青、梅花盛开。

  立春时节,曾经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的四川地震灾区,如今已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汶川大地震袭来时,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灾区这片土地上,聚焦在4500万受灾群众身上。灾区人民没有让世界失望,仅仅一年多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下,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灾区基层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起美好家园,迈向新生活。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灾区人民从内心深处喊出的最强音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或许,在特大震灾突袭之初,四川灾区人民也曾彷徨甚至绝望,然而,他们最终选择了坚强。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在灾区广为流传的标语,道出了灾区人民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汶川地震发生后,枣树村村民家园尽毁。面对不断的余震,左手残疾、妻子先天聋哑的村民石光武,流泪、绝望……

  “地球的事情,我们咋管得了?早建新房早入住。”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的一句话,让石光武在国家补助政策尚未明确时,便下决心“说干就干,大不了从头再来”。就这样,他不仅在全村率先动工建新房,还第一个搬进了新居。

  罗义碧说,两幅标语中,前一幅出自村民李玉明之口,后一幅出自石光武之口,其后又经过他和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雍明改编,由雍明书写、贴上去的。

  “石光武的示范作用和这两幅标语的鼓舞作用很大,枣树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农房重建的村子。”

  入住新房后,石光武开了一个小卖部,平时由他进货、妻子经营,每个月有六七百元的纯收入。此外,他还经常到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当初建房借的2万元钱已经还清。

  “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一臂独擎,天下困难能战胜”,横批“自强不息”——这副充满豪情的木底对联,挂在了石光武开的小卖部门口。

  与青川县相邻的是重灾区剑阁县,早在国家补助政策还没公布时,当地的农房重建就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干起来了。记得2008年8月在剑阁县城北镇民主村采访时,很多村民都在忙着盖新房,村口挂着写有“自己动手、友爱互助、重建美好家园”的大红条幅,在阳光下分外醒目。

  记者最近重访民主村时看到,这里已看不到任何地震留下的痕迹,一栋栋新居门上贴着春联。

  砖工刘学红家是全村最早搬进新居的。他是一位36岁的壮小伙,脑筋灵活。

  “来来来,请到家里坐着喝茶!”刘学红热情招呼记者。在他家的新房内,大阳台、厨房、卫生间、卧室,配套齐全;沙发、电视机、电冰箱、DVD等一应俱全。

  “地震是天灾,重建主要得靠自己。在村里,我动工最早,2008年7月20日就搬进来了。”刘学红说,“当时国家的补助政策还没下来,但县里很早就出台了户均补助1000元的政策,号召大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家园。”

  “家里的房子建成后,我便在附近帮乡亲们盖房,每天工钱80元至100元;后来大家的房子建得差不多了,我又到黑龙江援建剑阁县的工地上去打工,一天120元。我爱人也打工。另外,家里除了粮田,还有1亩多枇杷,年收入也有五六千元。只要人勤快,过日子没问题。”

  在汶川县城东街路口,地震后一个月便出现了一个露天裁缝摊。每天9点,小腿残疾的老人李万柏,就让老伴把他送到这里,妻子再骑三轮车回家把那台老式的蜜蜂牌缝纫机拉过来。

  李万柏老人当时对记者说,原来开的一个裁缝铺在地震中塌了。“我们不能等着政府的救济呀,有这把手艺,闲着也难受。”

  记者最近重访汶川时,李万柏老人已搬进新租的铺子:“现在好多了。全家人搬进了新房,我知足了。”

  石光武、刘学红、李万柏,地震灾区的普通人,他们的坚强表现和轻松心情,感动着记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曾经是一片废墟的大地上、山野间,一栋栋新房子像青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出来,其中充满“草根”智慧的影子

  俄罗斯著名作家普里什文说过:“在那些曾经受过折磨和苦难的地方,最能长出思想来。”

  农房重建是地震灾区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涉及140多万农户。国家对重建房屋的农户实施补助政策,标准为户均2万元。对于许多重灾区的重建农户来讲,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尽快把新房建起来,是个难题。

  来自四川省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的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今年春节前后灾区农户基本都可以住进新房。

  这一巨大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灾区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在重建战场,处处闪烁着“草根”智慧的火花。

  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字排开,楼前小院绿草如茵,而且还建有便民超市、理发室等公用设施。安县黄土镇方碑村的灾后新居,令人赏心悦目。

  方碑村党支部书记李付军说,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全村采取了合伙建房的方式,即合伙选址、合伙买材料、合伙请工匠,不仅省地、省工、省钱,还便于未来生产发展。

  在都江堰市,农房重建有更新的模式,即“城里人与受灾农户联建住房”。

  在大观镇茶坪村,记者见到了有“农房联建第一人”之称的村民王全,他正悠闲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别墅式新房中喝茶。可能很多人不会相信,这套238平方米的房子没有花一分钱。

  茶坪村位于青城山后山,风光秀丽,每年夏天都有很多城里人来此休闲度假,不少村民也就借此开起了农家旅店。谁想到,一场大地震让村里的农房毁损殆尽,王全在地震前修建的农家旅店也未能幸免。

  “地震后正当我为重建资金发愁时,忽然想到过去曾经来村里度假的城里人张先生。能否双方联建呢?”王全说,“谁知电话一打,一拍即合。我拿出得到确权的223平方米宅基地,由张先生出资建两栋楼房,一栋归我所有,一栋归张先生所有。两栋房子都可用作农家旅店,我以后的生计也解决了。”

  王全能够免费住进“自己10年也建不起来”的别墅式新房,得益于成都市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近年来实施以“明晰产权、还权赋能”为特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汶川大地震之后,都江堰、彭州等极重灾区正是利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创新灾后重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与受灾农户联建灾损房屋,使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如果说都江堰的“联建”模式是个特例,那么青川县的“木结构新型农房”则是农民的一个创举。

  记者在蒿溪乡光辉村看到,村民杜建华家正在新房前和几位乡亲忙着杀“年猪”。新房是二层小楼,青瓦、白墙、人字顶,散发着浓郁的川北民居特色。

  “这是木架房,木头是自家山林中砍的,新房修得特别快,比水泥框架房便宜不少。”杜建华说,“这不同于老式的"穿斗式"农房,而是将木柱和木梁等构件用钢板和钢钉固定,这种房子抗震性好。”

  青川县的重灾农户大多在山区,交通不便,加之余震不断,震后砖、水泥等建材供应紧张,农房重建推进速度一度较为缓慢。杜建华家的“木结构新型农房”省工、省钱、抗震,非常适合当地实际。为此,当地政府将这一经验在山区农民中推广,并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房重建。

  青川县县长陈正永告诉记者,“木结构新型农房”已成为青川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后来,一些企业干脆生产出成套的钢构件和木构件,部分木材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比本地采购价格还便宜。建房时,施工人员直接将木构件用钢板和螺栓组装起来即成框架,每套房子1个月左右就能建成,大大加快了全县农房重建速度。

  搬进新居的灾区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建设美好新生活努力着。不仅是为了告慰逝去的亲人,更是为了报答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

  贝多芬曾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被命运所压倒。”

  2月初的北川,寒意仍浓。擂鼓镇板房社区内门市林立、车来人往。大地震过去一年多,这个饱受创伤的镇子逐渐恢复了活力。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前,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一张小凳上,专心地绣着一个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等各种彩色丝线。这种手工羌绣很受市场欢迎,一个香包可以让韩玉梅获得80元左右的收入。

  地震初期的韩玉梅一度很茫然,丈夫“走”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还在上小学。她说:“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是在流泪中入睡,家里没有了经济收入,一家老小以后怎么生活?”

  震后不久,韩玉梅便主动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羌绣培训,现在一个月能赚到800多元。虽然生活还不富裕,但她的心里踏实了不少:“现在我有事做、有收入,就可以慢慢把建房时欠的钱还上。最让我高兴的是,两个娃娃都很乖,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

  “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两个娃娃就是我最大的希望。”韩玉梅放下手中的活抬头说,“我会把两个娃娃培养成人,让她们的爸爸放心。”

  灾区重建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上,勤劳的灾区人民正在为心中美好家园挥洒汗水。

  在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上干活的邹继爱,对于“家”这个字刻骨铭心。她是擂鼓镇平上村人,地震发生时,她家位于北川老县城边上、盖好不到3个月的新房倒塌了,留给夫妻俩的是失去3位亲人的伤痛和几万元欠债。

  邹继爱说:“我们两口子原本在福建打工,地震后回来了,就一直没出去。前期是因为要建新房,房子建完后,我发现县里到处是重建工地,找个活儿非常容易。现在我们两个每天可以挣200元左右,照这个速度,欠的钱一两年就可以还清。”

  邹继爱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她和丈夫都会回北川老县城,在原来的房子前给逝去的亲人烧上一柱香。“新房开工了、入住了,娃娃在学校又考了个100分……每次我都会把家里的新变化告诉他们,就是想让他们放心!”

  青瓦、白墙、葱翠的小院、六大间房子……这是53岁的鲜天全地震后建起来的新家。老鲜是绵竹市遵道镇棚化村人,地震前经营“农家乐”,女儿正在上大学,日子过得很红火。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带走了他的老伴,还有他大半辈子经营的家。

  只要心存希望,就能创造未来。2009年1月18日,是老鲜搬进新家的日子,来绵竹援建的江苏省常州市免费提供了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电饭煲、一台饮水机。当年,老鲜还迎娶了新人,一家人开始了新生活。

  新房是建好了,可是还建房借款、供孩子上大学都需要钱。老鲜重操旧业,办起了“农家乐”。

  “大爱无疆,感恩至远”,这8个大红字,就刻在青川县白家乡佛山村樊秀琳家的新房上。今年35岁的她和丈夫在外辛苦打工十余年,好不容易建起一栋三层楼房,不幸被地震化为乌有。

  “当时,一看什么都没有了,我眼前发黑,栽倒在地。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感觉没法活了!”樊秀琳告诉记者,乡党委书记黄桢富到村里查看灾情,对她说:“有党和政府在,不要怕!”

  樊秀琳的新房是一栋二层小楼,去年5月14日入住。“能盖起这个房子,多亏了政府和浙江援建方的支持。”樊秀琳说,“这个支持既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我是发自内心地感恩。”

  “虽然又借了五六万元的债,但是,我和爱人都还年轻,从头再来嘛。”樊秀琳信心满怀地说。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