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差 |
和孩子在一起 |
乞讨致富 |
老家种地不够花销
在这样的环境中,38岁的吕文智向记者聊起他们的故事。他们一家人来自甘肃岷县梅川镇西坝村,家里父亲七十多岁,兄弟姊妹4人,他排行老三,哥哥在上海打工,其他人都在老家。结婚后,他们夫妻俩就去了新疆鄯善的曙光煤矿打工,自己到200米深的矿井里挖煤,爱人当机器操作工。
3年前,儿子出生了,但是左脚先天发育不好,爱人又患有贫血,吕文智前后花掉了5万多
元给他们娘俩治病,打工的积蓄一下子用光了。
去年11月,返回老家后的第三天,家里的土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雨水冲刷,一下倒塌了。“老乡说,在青岛要是会要的话,一天就可以要七八十元。”在老乡的带领下,他们一家三口来到青岛“淘金”。
白天,吕文智出去找工作,打打零工,爱人曾忆霞就跟着老乡,带着孩子到马路上行乞。“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了58元,少的时候一天也有10多元,他们娘俩一个月要的钱不到1000元。”
为什么要外出要饭呢?吕文智无奈地摇着头说,他们老家在山区,土地很少,每户有地两三亩。这些地主要种植当归和黄芪,每亩地光是种子、肥料等人工费用要花五千多元。药材收成时要从地下挖出来,晒干后送到集市上卖掉,每亩地大约能赚2000多元。这个收入用来供孩子上学、家庭花销,根本不够。
揭秘 数十名岷县人扎堆青岛
“在青岛要饭的人主要来自甘肃岷县,尤其是小寨村,10多年前那里兴起外出要饭,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去要饭了。”吕文智说,据他了解,多的时候,在青岛的甘肃岷县要饭人员有数十人,目前有十多人。
“很多人是结伴来青岛的,因为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风气,大家也就不觉得乞讨是件丢脸的事情。我就知道在这里住了四五户,其他人住在哪里我不清楚,大家只
是在要饭时见个面,平时很少联系,更别说在一起吃饭了。”吕文智说,他爱人要饭不熟练,其他的老乡都很会要钱,还有的拿着鸡毛掸子给司机擦擦车,以此要钱。 带别人孩子出来要“分红”
记者问:“你的不少老乡都是领着孩子来要钱,这些孩子都是自己的吗?”吕文智说,绝大多数带的是自家的孩子,也有一些是亲戚、老乡的孩子。在他们的老家,这种情况很普遍。个别人家,老人行动不便,年轻人在外打工,有时就把孩子交给村里外出乞讨的老乡一起出来,他们家人还能得到一点“分红”。
乞讨区域大家“约定俗成”
“你们老乡去要钱,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固定区域呢?”面对记者的问题,曾忆霞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她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也是到处转,经常去的是一些大桥下和路口,要是看到路口也有人在要饭,她都会主动避开。其实,他们没有区域划分,基本算是“约定俗成”,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有自己的习惯,一般固定在某个地点乞讨,也不会相互“抢生意”。
有车有房也要外出行乞
他们到底能挣多少钱?“这个不一定,看运气。”吕文智对记者说,他们有个老乡外出要了1年,赚了1万多元。还有一个老乡,外出要了3年,回家花8万元盖了一座很好的房子。而小寨村外出要饭的村民,有的不但修了房子,还买上了卡车。有房子有车后,他们还是经常外出要饭,“这样赚钱来得快一些,很多人都羡慕起来,一传十,十传百,老乡带老乡,都跟着出来了。”
计划 夫妻俩年后去公司上班
“其实我们也不愿意要饭,在救助站里,儿子都不愿意走了。”吕文智对记者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所以才让爱人去跟老乡学着要饭。来青岛的3个月里,他们共要了2000元,除房租、给儿子买药,他还剩下100多元,“明天我先去找个临时活,年后就去赵大哥公司上班”。
吕文智所说的“赵大哥”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热心肠老板。“我们曾经多次去他们家,劝他们不要再乞讨了,我们愿意帮他们找个工作。”前天,赵先生夫妇送给吕文智200元过节钱。赵先生夫妇各自经营着一家公司,两人决定帮吕文智一家找份工作。春节过后,吕文智就可以去城阳一家服装厂打工,管吃管住,月薪1000多元。关于将来,吕文智说,他打算和妻子在青岛努力工作,将来可以治好孩子的病,还要让孩子上幼儿园,再把家里坍塌的房子重新盖起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