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9日16:47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在发展观问题上,历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激烈论战。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集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什么是发展"

  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有过长期争议,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独特阐释。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国国内政策的目标是要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个问题。他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这条"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当然,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为主导、以互联网等先进传媒为载体、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深刻变化表明,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通过信息革命由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例,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凝聚着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认识。它表明,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发展不仅被理解为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而且理应随之被理解为包括了工业化之后的信息化过程,以及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本质属性作出的两个方面的最根本回答。这两个方面,离开哪一个方面,都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变化对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丰富内涵作出的这一科学判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回答,在世界众多的发展理论中独树一帜,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科学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仅有单纯的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同样,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绝不单纯是经济增长的量变过程,而且更为主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因此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不符合发展的实际。要而言之,发展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不仅要取得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而且必然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改变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发展模式,就此而言,发展必然是一个在经济增长的量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质变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的观点,深刻阐明了发展是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肇始于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由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再由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这个过程同时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转变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过程。正是在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基础上人类社会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跃迁,进而在当代由信息革命所牵引,实现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跃迁。正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一般规律,科学发展观提出,我国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关于"怎样发展"

  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全局,高屋建瓴,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就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其次,坚持全面发展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好主要矛盾。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大量社会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确实存在着"单打一"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坚持协调发展,首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认为,结构是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一定方式,它表现为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统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正常发展;反之,结构不合理,比例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系统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发展。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跃迁过程,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必须不断调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结构失调,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重大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而要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各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其次,坚持协调发展又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是必须努力消除的。因此,又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坚持"五个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无疑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成果,但是必须看到唯物史观中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的或较远的后果"。他还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三、关于"靠谁发展"、"为谁发展"

  在"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宗旨,对发展观的这一核心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人,就要看到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依靠人来进行,通过人来实现;要把发展建立在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点之上。提高人,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就是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权包括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尊重人的需求、生命、价值和尊严;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是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高人"进一步回答了怎样"依靠人"的问题,"尊重人"具体回答了怎样"为了人"的问题,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则把唯物史观称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就其主体而言,就其绝大多数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因此,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还分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机制,指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历史运动合力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合力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进行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唯物史观的这一观点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告:在新的社会阶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且也把它看作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根据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种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个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实际上又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和物质财富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未来理想,而且也是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需要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求发展不仅要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因为,要达到"个人的全面性","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1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离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背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2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3胡锦涛同志强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发展观问题上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