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由经济起飞迈向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9日17:00
  2008对中国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拥抱奥运激情和回顾经济成长历程的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中国节能工作的攻坚阶段。节约能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北京奥运提出的三大理念其中就包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并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零排放";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奥运场馆采暖制冷方面使用比例达到26%以上;在奥运会主要的场馆和设施中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节能达到60%到70%。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但在展望未来的时候,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国际油价飞涨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得不越来越多从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八九十年代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经济起飞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生产潜力迅速释放,中国的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源自给率高达90%以上,一些主要能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1980年到2000年能源消费翻一番GDP翻两番的成就,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能耗总量翻了一番,从约6.03亿吨标准煤增交到13.8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2%。同期,GDP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7%。这二十年中,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435。这个弹性系数表明,中国似乎已摆脱了改革开放前的高能耗经济增长道路,成功实现了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在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累计实现节能12.6亿吨标准煤。这一节能量约为二十年间能耗增量的两倍。这个比较是与能源弹性系数等于1.0的情况比较,后者与日本在其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经历相似(显著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研究人员曾经提出三个实现大幅节能的主要因素:(1)高能耗产业部门在GDP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2)企业层面能源生产效率提高;(3)统计方面存在误差。

  有研究证明,即使中国的统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但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在GDP的结构中能源生产率有提高和改进。全部经济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0年,能源强度下降了50%甚至更多,万元GDP能耗从4.29吨标准煤下降到1.49吨标准煤。此外,主要高能耗产业的能源效率提高幅度约为20%-60%。然而,中国高能耗产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源效率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约为24%-123%.

  谈到GDP的结构,工业部门保持着能源消费的最大份额,尽管其份额二十多年里基本保持稳定。虽然高能耗产业部门在全部工业产出所占份额在2000年仍占到80%,但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强度从1980年的每万元6.2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每万元2.30吨。改进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更多高效私营部门的增加和大型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非工业部门在GDP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

  1980年到2000年,能源与GDP弹性系数的长期持续下降反映了此前高能源浪费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这些浪费源于过去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以及农村、小乡镇和小城市小规模工业的发展。大部分时间,这些工业效率极其低下且污染严重。而改革开放后近二十年的能源节约源于随着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对高度分散的工业部门进行了结构调整、能源价格的逐步提高。

  此外,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给许多部门带来了相应的巨大变化,国家能源部门也不例外。能源部门以总体充足并相对较低成本的能源供给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工业、世界第二的石油市场和年发电增幅世界前列的电力行业。

  二.世纪初能耗意外激增的经济转型

  当中国的能源强度长期下降后,人们普遍预测中国可能走上一条低能耗的发展道路。然而与预测相反,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重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国际制造业快速向中国转移,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越来越表现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模式相同的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快速恢复,中国一次能耗从2000年的约13.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约22.25亿吨标准煤,增长速度平均接近10%。这个增长速度产超过1980年到2000年"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能耗增长速度两倍以上。这五年的增量也高于1980-200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总量。"十五"期间能耗增长似乎正在加速:2001年约为3%,2002年约6%,2003年约13%,2004年约16%。2005年略有下降,但增速仍然达到了9%。2001年到2004年间,能耗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另外能源效率也偏离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前20年低于0.5的水平迅速增加到2000-2005年高于1的水平。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急剧下降导致环境状况恶化,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已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按同一个模式进行发展,即起步阶段均以高耗能重工业为主要能源消费者。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至少二十年时间。在达到能源强度的峰值后,将随之有一个能源强度降低过程,并持续几十年。例如,美国经济的能源密集度上升了70年,到1920年达到顶峰。英国用了40年达到比美国能源密集度还高的高点。两国能源密集度均为直线上升。相比之下,日本能源密集度攀顶较缓,用了60年时间。然而,日本攀顶后能源密集度的每1000美元GDP产出为0.2吨标准油,比美国(0.9吨)和英国(1.05吨)要低许多。

  从"十五"期间能源增长及能源发展趋势看,中国似乎走上了发达市场国家在其工业化早期阶段经历的能源密集型发展道路。如果中国能耗与经济增长同步,那么2020年能耗将达到或超过50亿吨标准煤,从而对环境和供应安全产生威胁。

  中国未来能耗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日益增长的城市化、更高的人均收入以及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成为全球主要制造基地。

  预测显示,从2000年到2020年,交通和建筑产业部门的能耗将以比其他产业部门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城市化的持续进行(需要新的房屋、商业和公共建筑以及更多的交通需求)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将导致能耗大量增加。人们收入增加势必要求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室内舒适度(供热和制冷),他们将希望拥有自己的汽车和更倾向出外旅行。对交通和建筑的能耗预测是基于中国城市化率从基准年2000年的26%提高到2020年的53%-58%,浮动范围取决于不同的预测方案。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平均而言,中国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5倍。

  同时,尽管结构调整将增加经济中服务业和低能源强度工业的比重,预测表明,到2020年,重工业仍将占工业能耗的80%。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和中国继续扮演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角色。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中国。制造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将提高交通运输业的能源需求。面向全球市场的更大规模生产将要求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货物的流动。

  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大国,生产出口商品所消费的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据估计,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了蕴含能为4.52亿吨标准油的出口商品,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8%。但是,中国在2004年还进口了蕴含能为1.9亿吨标准油的商品,相当于中国能源需求量的12%。2001年,中国出口商品的蕴含能仅为1.97亿吨标准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出口商品的蕴含能所占的比重非常高。例如,2001年美国的可比数字为6%,欧盟为7%,日本为10%,韩国为20%。这种差异反映了出口商品数量、类型以及能效的差别。

  中国的能源强度在长期下降后,在21世纪的前几年开始变得平缓并轻度上升。导致这种变化的另一个可能理由是,缓解能源供应不足后,致力于提高效率的投资减少。这表明当供应不足缓解之后,需要比以前更为积极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如果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能耗趋势在随后15年继续下去,2020年的能耗可能将会比预测的最高值还要翻一番。若不采取紧急综合的能源政策控制能耗,中国将走上高能耗的发展道路,这将威胁到能源供应安全、对环境造成不可持续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斐然的。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双重转型的快速工业经济体,中国在许多方面的成就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中国能源部门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会危及这些成就。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已然巨大,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将迅速攀升至难以满足的水平。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能源预测最大值预计中国能源需求将从13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的33亿吨标准煤,预测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接近或略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但是,2000年到2005年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长到大约为1.0,2005年能源消费已升至约22亿吨标准煤。中国似乎已步入了高能源强度的发展道路。

  满足如此前所未有且不受限制的能源需求将导致不可接受的环境破坏。尽管过去数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污染、特别是因大量消耗煤炭和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而带来的污染对环境破坏严重。所有预测均显示,到2020年,煤炭仍将占到或超过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0%。若无重大变化,快速的能耗增长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到2020年可能达到危机的程度。

  增长中的石油进口依赖和电力短缺将导致日益增长的能源不安全感,并使经济的持续增长面临中断的严重风险。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石油产出将在2015年达到2亿吨的最高值,随后将持续下降,而在2020年的石油需求将是4.5亿吨(通过显著的降低需求的努力才能取得)到6.1亿吨(通过一般努力)之间。也就是说至少一半或2/3的需求将不得不通过进口来满足。中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较晚,而国际石油市场正在进行重要的结构变革、极有可能导致历史高价。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每桶后仍一路飞涨,频创历史新高。

  三."十一五"以来向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一方面,按照到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中国届时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投资将产生大量新增资产,而这些新增庞大的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产生影响。如果不迅速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综合、系统的能源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能耗强度和提高环境保护,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陷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怪圈,在未来几十年被锁定在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道路上。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在巨大的新增能源中我们有可能大范围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实施技术创新,使能源结构升级。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得天独厚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加快对能源、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国家层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综合政策并有力保障实施,这是中国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契机。

  在大多数国家快速工业化的主要时期,能耗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或相对超前。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可以通过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避免能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因为大多数消费能源的投资设备还没有完成。大多数预测显示,从2005年到2020年,汽车将增加1亿辆,电力将增加约6亿千瓦(不搞扩更新),厂房将增加约300亿平方米。中国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立即启动,以避免沿袭欧洲和北美在生产和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存量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再起步的老路。对低效率资产的投资或演习能源密集型的生活方式将把中国锁定在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而且,一旦这些固定资产形成将带来大量的搁置成本和不断增长的既得利益阶层,这将大大阻碍以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应该确定低能源强度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否则中国就不可能保证能源的供应安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渴望达到发达工业国家的生活水平。尽管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石油人均进口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寻求一条低能源强度发展道路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但这并非中国力所不及的。这需要创新性思维,制定一项综合性政策框架,以及一项持之以恒的实施战略。这是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将使中国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能源需求。

  当然通向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已充分意识到提高能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简言之,中国当前的节能目标是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降低能源强度4%。2006年总体能耗强度下降了1.2%。虽然能耗强度此前三年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扭转,但仍远低于政府制定的年均下降4%的目标。除北京的能耗强度下降了5.25%以外,所有其他省份的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均未达到上述目标。这凸显了在执行配套措施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200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节能工作,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3.27%,却仍未达标。2008年将是"十一五"的中点,我们能否实现能源强度降4%的年度目标将直接决定整个"十一五"节能目标能否最终完成。

  近几年中国在节能工作各方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1、加强节能立法及相关制度建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正式颁布,将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推广节能技术纳入法规之中。而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制定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2006年8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通知,并在2007年6月转发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会同其他各部委编写的重要文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确保政府各级部门都行动起来。目前,政府已经针对政府采购、能效标准、标识认证以及最重要的建筑能耗规范颁布了一系列能效法规。

  2、全面落实能源节约的措施。

  --推进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中国的工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经合组织。中国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2007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553台,装机容量1438万千瓦,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全年关停1000万千瓦目标,为实现"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加强工业节能。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中国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整体水平。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中国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节能管理。该计划为千家大型企业制订了能耗强度方面的合同和目标。该计划的整体目标是使这些企业在预计的2010年能源消费量基础上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支持一批节能降耗的重大及示范项目,带动工业提高能效水平。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实施节能工程。中国正在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支持节能重点及示范项目建设,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中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广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科学发展替代燃料。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燃煤工业锅(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电机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提高电机运行和能源系统效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广高效电器应用。加快推广农村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渔船,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发挥政府对社会节能的带动作用。加快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节能监测,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管理节能。中国政府建立了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积极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实施能效标识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依法强化节能管理。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倡导社会节能。中国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能源节约文化,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把节约能源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四.观察与建议

  从中国政府与民众的行动可以看出中国正致力于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降低能源强度。中国要走比其他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阶段更低能源强度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在其工业化早期阶段就需要长远视野、闯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政策,以驱动经济和社会向资源和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

  近年中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节能减排的措施,包括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等,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大多针对企业。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近来中国开始以绿色财政直接面对公众,鼓励节能。今年财政部与发改委联合宣布开始财政资金补贴5000万只高效照明灯泡的推广使用。作为照明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无疑对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和促进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到2010年前,中国将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可累计节电29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建6个百万千瓦级装机容量的火电厂。

  以财政补贴促进节能灯推广,这一举措显示政策制定者承认了市场价格的力量。铺天盖地的环保节能宣传,在消费者眼中也很难敌得过价格优势的诱惑。现在,政府以数亿的财政补贴使市场的天平倾向了价廉但质更优的节能灯。据报道,政府采购的节能灯中标价要比目前的市场价低40%以上,再加上财政补贴50%后,推广地区的消费者只需花一两块钱就能买到一只节能灯。非常高兴看到这种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事半功倍的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并切实降低能耗。

  能源效率是一项巨大、廉价、清洁的优质能源。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决定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引擎还是全球未来能源危机之源。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经济增长的基石,当前趋势预示我们必须走上一条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仍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推行激励整个能源体系更加有效地使用能源的政策。除了提高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效标准之外,各种经济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中国已建立了节能法规与制度体系,并且正在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来完善这一体系。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在建立节约型社会以便迎接当前与未来的能源与环境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大力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并根据自身国情加以利用。

  (作者单位:中国日报社)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