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公布首次污染源普查数据 为开征环境税铺路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2月10日03:46

  首次污染源普查公布调查数据

  将为研究环境税提供支持,此次普查不与官员考核挂钩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在昨天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是中国第一次采取全国普查的方式来摸清环境家底。

  多种原因导致数据差异

  作为主要污染物之一,2007年的化学需氧量(COD)为3028.96万吨,而2008年环保部公布的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COD为1381.8万吨,相差1647万吨。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解释道,这主要因为增加了农业源、其他城镇生活源和垃圾渗滤液,其中农业源增加量为1324.1万吨。此外还因为调查方法不同。

  由于普查数据和过去的统计数据差异悬殊,由此带来一些疑问。张力军表示,如果刨去统计范围的不同和增加的调查方法不一样产生的这部分量之外,前后数据的差距仅为5.3%。

  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废水中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机动车排放对城市污染大

  在分析此次调查情况时,张力军总结,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如工业污染结构突出,集中在少数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影响大,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污泥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率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等问题。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还提及颇受关注的环境税问题。张力军表示,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一直在研究环境税,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考虑。这次普查将为我们研究环境税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据介绍,此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污染源的管理、“十二五”环保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信息。

  关注1

  普查不与官员考核挂钩

  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会对考核做任何的调整

  对于地方官员而言,普查数据是否会影响到中央政府对他们的考核是最现实的问题,而张力军的解释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张表示,此次普查数据不与考核挂钩。

  “十一五”期间,中国决定把化学需氧量列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考核指标,国务院委托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签订了减排的目标责任书,削减基数按照2005年的统计基数确定。

  张力军表示,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会对考核做任何的调整,“国务院在确定开展这次污染源普查的时候,已经明确这次普查的结果与‘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考核不挂钩。”

  张力军认为,经过各省测算,如果不含农业源,各省可以完成增量之后“主要污染物COD削减10%”的任务。

  关注2

  污染物排放或已达峰值

  中国有可能在人均GDP 3000美元的时候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中国的污染物排放何时达到峰值”?一般说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

  张力军表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看,人均GDP 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而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他还解释道,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并扩大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中国有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也可以说,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就达到峰值,并逐步地改善环境质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引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GDP约3600美元。

  关注3

  垃圾处理纳入普查范围

  垃圾是全民都在关注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大家也非常关注

  关于绿色GDP的问题,张力军坦陈,在如何计算绿色GDP的问题上,确实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如何界定环境损失,如何界定资源损耗,如何界定人体健康损害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拿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的计算方法。“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拿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的计算方法,我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有记者问及,本次普查有没有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焚烧方面的调查?张力军说,由于垃圾是全民都在关注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大家也非常关注,所以我们这次污染源普查把垃圾处理方式纳入了普查的范围。由于我们今天是污染普查的总体状况公布,还有一些具体的分行业或者叫分门别类的调查数据,我们将会择机陆续发布。

  “数据打架”怎么办

  ■ 观察

  1381万 3028万

  2006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国的五年规划中首次出现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其中包括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纲要最后还明确,“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温家宝坦言,规划提出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他还承诺,对减排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在国务院环保问责压力下,2007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现了“双下降”。2008年环保部公布的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主要污染物COD为1381.8万吨。

  不过昨日环保部公布的化学需氧量2007年排放的普查数据为3028.96万吨,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数据存在差异,那么2011年,国务院将向全国人大提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该草案将如何描述“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减排的完成情况,又如何制定“十二五”减排的标准?

  张力军表示,这些不会受此次污染源全国普查数据的影响,环保部会有两套污染物减排的数据,一套为根据以前的统计调查办法统计的减排数据,这套数据用于衡量“十一五”减排情况。

  同时,环保部还会根据此次普查结果,相应的调整2007年之后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这套数据,将是“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数据基础,而“十二五”化学需氧量的减排基数,也会根据后一套数据确定。

  “数据打架”追责无意义

  ■ 观点

  国内环境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昨日表示,虽然以前对化学需氧量的数据并不乐观,但对此次3000多万吨化学需氧量的普查数据,仍然感到吃惊,因为与此前公布的数据存在巨大差异。

  不过,马军表示,中央政府公布化学需氧量这一普查数据显示了政府面对问题的勇气,此时去追究原来数据为何如此低是谁的责任,其意义已经不大。

  他认为,更关键的是,3000万吨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和740万吨的环境容量之间的巨大差异,减排力度必须大幅提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记者质疑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如何保证地方官讲实话”

  ■ 释疑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疑问:是否有信心保证这次的普查数据是准确的,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及官员们跟你们讲的完全是实话?

  对此,普查办主任王玉庆对此次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保证普查质量,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核查,一次是在清查阶段,组织全国规模的核查:由国家核查地方,然后由省市逐级进行核查。第二次大规模核查,是对上报给环保部门的数据进行全国性核查。第三次核查就是普查数据的录入工作。三次核查由国务院有关十个部门共同进行。

  本报记者 杨华云

  延伸阅读:

  环保部发布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全文)

责任编辑:赵健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