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民俗专家陈连山:“恐归”是社会不够发达表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10日15:22

  中新网2月10日电“恐归”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如何看待“恐归”?民俗专家陈连山谈到,“恐归”心理是社会不够发达的表现,怕回家不一定是“不孝顺”,解决“恐归”的一个长期措施就是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结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详谈春节“恐归”等问题。

  陈连山讲到,“恐归”有两层原因。一是客观原因,比如票价太贵了,票不好买,这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更好地发展交通,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主观原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时间长了,再回到原来那个环境里面会有点不适应,有点交际恐惧症。当然,这种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够发达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现代化刚刚开始进行。

  有网友问:“春节恐归族是80后的一种悲哀,不归算不孝顺吗?”陈连山说:“这可能指的某一种人,他在小城市他挣了一些钱,按习惯必须回家团圆,春节回家团圆了,要把钱交给父母,但是自己不愿意交,说他不孝顺。”

  陈连山认为,“恐归”或“不孝顺”这个事得从两面说。按传统的观念,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成人以后挣了钱是应该交给父母的。但是,还得从子女角度来谈,子女是随着现代化潮流离开乡村进城市的,出门很辛苦,好不容易存点钱,对这些钱有一定的支配权,回去全交了心里也很不平衡。

  “孝顺不孝顺关系不太大,而是发展的需要,年轻人独立性越来越强了,他要求对自己创造的财富有支配权,所以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考虑考虑。”陈连山说。

  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恐归族”的问题呢?陈连山谈到三个措施。其中,长期措施之一就是彻底解决城乡二元对立这种结构。政府提供给城市劳动者更多的生活条件,提供支付得起的房子、足够的工资,让劳动者的父母、孩子都能在身边。这样,劳动者就根本不需要归,就地就团圆了。另外一个措施就是发展农村,让农村本身迅速发展起来,让农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他也不需要长途旅行回家团圆。再者,短期措施就是尽快发展交通,把票贩子彻底消灭掉,这样也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恐归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