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权力逼捐”背后是脆弱的慈善生态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2月11日09:13
连日来,《扬子晚报》频频接到泰州市海陵区教师的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捐”两个月增补工资给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并没有强迫教师,2000多名教师自愿认捐率达98%,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捐。
又一起权力逼捐!也许,关于权力逼捐的新闻已经让人审丑疲劳,此起权力逼捐无甚新意,如果非要说出特点,大概有二。一是相关部门不承认是逼捐———“有2%的人没有捐,说明我们没有强迫。”这恰说明在权力过于淫威,多数教师不得不屈辱顺从。二是被逼捐的教师被要求与公务员保持一致———早在2008年该区公务员就捐出了两个月的增补工资。这也特荒诞,教师待遇不与公务员看齐,捐款却要一致,这正说明了权力的无情与无理。
众所周知,慈善的精髓在于自愿,慈善是一种发乎内心、形之于外的精神高度。正如先哲说,“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慈善的这一特质就决定了慈善拒绝权力逼迫。被动的慈善不是慈善,权力胁迫下的慈善更不是慈善。
其实,对于一再发生的权力逼捐,我们需要跳出逼捐看慈善。据悉,逼迫教师“捐”的两个月增补工资,是用于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假使此说属真,那么,政府做慈善事业,为何打老百姓的主意?原因不外乎两点,政府没有足够的钱用来慈善,或者民间捐款的积极性不够,因此需要向老百姓伸手要钱。
说到民间捐款的积极性不够,不能不说脆弱的慈善文化和慈善生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表示,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2002年中国的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总共10多亿元,之后两年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发现,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另有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反观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慈善事业高度发达,可谓“全民慈善”,数字显示,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
当然,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地类比,而不考虑国情,有失公平。毕竟,国外的慈善事业发端早,运作机制完备,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慈善文化。那么国人为何不积极捐赠呢?应该说我们并不缺少慈善资源,也不缺少慈善传统,“乐善好施”自古是民族传统。其实,人们不愿捐赠的一大原因,即是捐赠环境不好,比如善款被挪用现象频仍,比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有慈善机构官方色彩过于浓厚等等。而在美国,美国人热衷捐款的原因很复杂,与宗教因素有关,但显然也与公民自治能力有关、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昭彰有关。比如,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创办的盖茨基金会,建立了著名的“15条军规”,欢迎外部监督,善款运作极其透明。
有一项关于“你认为一些人捐赠意识不强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A、不知道去哪捐0.57%、B、对捐款不放心95.34%、C、经济能力有限4.09%。对捐款不放心所占比例高达九成以上,实在让人唏嘘。显然,要保证社会慈善理念的整体提升,一方面要大力培植慈善文化,另一方面要保持善款善用。最蹩脚的下下策就是用权力去逼捐,这只会激起民众的逆反之心,即便被强行捐出去了,也涵养不了慈善品质。
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曾表示,良好的民间慈善需要有三个层面的土壤,法律、道德和文化。诚然,慈善文化应该是慈善最内核的东西,因此要培植出成熟的慈善文化,需要多方努力,比如在善款的流向上保证公开透明,最不该的就是不能权力逼捐,否则,不仅涵养不了慈善文化,对本已青黄不接的慈善生态来说,反而是一种沉重打击。 (来源:《羊城晚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