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台湾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教授在《中国评论》月刊二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新阶段的方向与目标》。作者认为:“孙中山是两岸的共同源头与自然凝胶”,“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语言”。文章摘要如下:
孙中山是两岸的共同源头与自然凝胶
抛开台湾当局与大陆间众多复杂的历史纠葛不谈,两者的共同源头无疑是孙中山。没有孙中山当然就没有中国国民党。1949年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成功,基本上是由于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说,海峡两岸虽各走各路,却存有保全“三民主义”的默契,孙中山是两岸凝胶。若是“中华民国”改名“台湾共和国”,则是自毁长城,乃属“自作孽,不可活。”任何人都不至于愚蠢至此。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语言
2009年7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与文化论坛”,在结论第一条标举“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孙中山先生对文化问题的看法有两项要点:一、中华民族固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孙中山先生继承这一道统)。二、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固有文化,另方面要采撷西方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里的主流思想;而科学精神不只与儒家思想原相通,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更是科学精神的上位思想。而这点,两岸的大部分提倡科学的知识分子都未能清楚认识到。
两岸联合保钓
保钓不能只有行动,还必须有学理的依据。三十多年来,台、港、美、中国大陆各地均出版了许多学术论着,探讨钓鱼岛列屿问题的历史、地理、国际法诸面相。东吴大学于1998年5月与2003年9月两度举办“"钓鱼岛"列屿问题学术研讨会”,会后并将论文编印成书。有关保卫“钓鱼岛”运动的文字,也编辑出版了好几本书。新竹的清华图书馆自2007年开始进行“1970年代保钓暨海外留学生刊物文献特藏计划”;同时,北京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始收藏有关文献。
“保卫钓鱼岛”是一长期的事业。我多年参与的深切感想是:这一运动一直只是民间活动,“钓鱼岛”问题在实力上必须有中国大陆做后盾;换言之,必须两岸合作才能解决。期望两岸政府认真把“保卫钓鱼岛”列屿放进合作项目,可从召开学术研讨会开端。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