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春节 > 2010年春节消息

中国聚焦:在时代发展中嬗变的中国春节民俗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2月15日19:43
  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 宋常青 刘宝森 袁军宝)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历来是合家团圆、欢聚一堂的快乐时刻。然而近来人们谈及春节,往往会发出“年味变淡”的感慨。这种感慨之后,我们却可以体察到,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嬗变、并不断被赋予新形式的春节民俗。

  显然,一些传统春节民俗正逐渐式微:本是团聚之日,春节选择外出旅行的人越来越多;贴春联的家庭却不断减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一些传统春节食品的制作正慢慢消失。大城市中甚至有一些人觉得春节回家是一种负担,成了“恐归族”。

  民俗学家李浩说,中国古代,春节是一种全民参与性的节日。而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冲击,人们过年变得简单,亲身、亲手参与性变弱,这是“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

  李浩认为,随着城镇化及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变得不稳定,居民间的关系也正在向陌生化、市场化转变,必然会带来传统民俗的淡化与遗忘。

  但他表示,民俗的形式其实已经在随着时代渐渐变化。人们为庆祝春节需要其他的方式寄托美好心愿,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年俗就自然应运而生。这种改变有其正面意义。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更有人把中国春运——这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员迁徙看成现代中国春节最大的“年俗”。

  民俗专家认为,春节习俗实际上一直在变化,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要变化,一些习俗改变甚至消失,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对此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有些改变更多地体现出正面性。”李浩说。

  如春节送礼等习俗的变化就是春节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以前人们送肉、馒头、酒,现在不少人们在送旅游卡、健身卡、绿色健康食品或是保健品,人们更多地在追求健康。

  一篇署名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文章日前在网络上受到了关注。这篇文章因为对民俗变化的客观、中肯评价,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冯骥才认为,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

  他表示,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每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他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

  冯骥才说,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的巨大吸引力,也在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与西方情人节的相遇中得以佐证:在中国城市里,绝大多数的情侣还是选择了陪父母过年。“情人”的洋节,显然没有“亲人”的团聚重要。

  刚刚工作时间不长的兰州市民冉建刚说:“这个问题上我们两个一致认为没什么好商量的。情人节和春节冲突,我们俩之间没冲突。春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我们两个各自都要回家陪父母。”冉建刚笑着说:“情人节可以补过,春节可就补不了了。”

  品味年俗可以触摸到古老文明的脉搏,而传统年俗也在岁月更迭中经受着取舍存留的考验。尽管如此,我们仍欣喜地看到,民俗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中华民族浓郁民族情感的传统精髓,而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延续。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