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与你同行——新华社记者与民工见闻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2月18日16:16
  新华网杭州2月18日电 题:与你同行——新华社记者与民工回乡见闻

  新华社记者章苒、应曲川、舒继华

  回家,是因为来年还要远行;远行,是因为将来有一天,一家人可以再也不用分开。

  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农历新年,跟随再普通不过的两名外来务工人员,走上一年又一年被无数人走过的寻常回家路,我们的两路记者,访问的也是两个再寻常不过的中国农村家庭。

  与他们一路同行,我们想知道,一天又一天,这条路的那一端,有多少双眼睛在期盼等待。

  与他们一路同行,这条拥挤着数亿民工的回乡之路又恰恰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路基。我们想知道,一年又一年,每一个人的发展冲动和每一个家庭的集体付出,是如何成就小家和大家的未来。

  轮子越来越少,路越来越窄,不过家越来越近

  从浙江绍兴县的印染工厂到四川射洪县金华镇浩志村,2000多公里路,坐最慢最便宜的绿皮火车,花上三天两夜的时间也能到家。

  但是自从28岁那年离开家乡以后,浩志村层层而上的梯田最高处那座一层四间的灰色砖房,43岁的陈益均一共只回去过十七次。“在绍兴打工十五年,每年过年回家一次。另外再加上父亲生病和去世额外的两次。”

  这十多年的时间里,陈益均在陌生的城市由一名普通的印染工升职为印染车间的班长,收入也从原来的每月几百元钱涨到了四万元年薪。如今他在车间里,已经有了一间小办公室。因为工作出色,今年获得浙江省总工会提供的乘坐免费包机回家的机会。

  一张机票要花去半个多月的工资,陈益均从来没舍得坐过飞机,机场这也是第一回走进去,上了飞机后,他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片,“回去老婆孩子肯定要问飞机长啥样”。

  2月4日晚上7点起飞的这趟川航航班搭载了311人,都是和陈益均一样在浙务工的优秀川籍农民工。川航为他们在飞机上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活动——“说出你的新年愿望”。有些内向的陈益均虽然没有走到话筒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愿望,不过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们:“希望有一天能赚大钱,自己买得起飞机票,不像这次,自己坐飞机,老婆还是挤火车,一家人回家分两路走。”

  安徽池州市大渡口镇余棚村人杜兴和妻子魏海雁没有像陈益均那么幸运,他们要坐8个小时的火车,然后换乘两个小时中巴客车,最后还要搭30里地的农用三轮车才能到家。轮子是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不过到底离家越来越近。

  2月5日凌晨4点,我们另一路记者来到杭州“顾家工艺”沙发厂职工宿舍楼。只有一个房间亮起了灯。杜兴夫妇整整一年没有见到孩子,他们其实一夜都没怎么合眼。

  绿皮车跟往年一样挤得密不透风,站着的人想蹲都蹲不下,上一趟厕所一来一去要费好大的劲。

  杜兴和魏海雁两个人除了吃方便面,其他时间就是对着手机里的彩信照片研究儿子现在长什么样。

  “是我老婆兄弟拍了以后发给我,收到相片时我还想这是谁呢,后来打电话回家,才知道是儿子的照片,特别想看到他现在的样子!”杜兴告诉我们。

  下了火车,换乘汽车,杜兴的父亲早早等候在大渡口镇,他已经租好了农用三轮车,这30里地颇为颠簸。杜兴的老父亲说:“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个年,可是他们在家里也待不了多少日子。”

  “母亲在家里,父亲在坟里,而我在城里”

  我们随同陈益均在成都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陈益均的女儿女婿叫来一辆小四轮,我们坐着“突突突”的小四轮车在起伏的小山坡间转了一道又一道弯,在连绵无尽的川中丘陵地带开到无路可走时,一阵犬吠,眼前高高的山坡顶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一边撵狗一边从屋里飞奔出来。老太太如果不是一直从窗户瞭望着路上的动静,就是一直竖着耳朵在听每一辆过路汽车的声音。

  陈益均提着行李箱,一下车就飞快地从最近的石子路爬坡上去。

  陈益均告诉我们,父亲前几年去世以后,母亲平时就守着父亲一手盖起来的砖房和三亩多菜地一个人过。川中山区人烟本来就不算稠密,这些年青壮劳力都到大城市打工,人就越发显得少了。周围最近的一户人家,在对面山坡的顶上,走过去也要20分钟。这是现在陈益均最担心的。

  “爸爸在的时候还好,现在爸爸走了,妈妈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陈益均对我们说,“家里养了两条狗、一只猫,想说话了,妈妈就和狗说说,和猫说说。”

  陈益均把新买的羽绒衣给老母亲穿上,把捎带的荔枝干也交给母亲,转身就去后山给父亲上坟。

  拍去墓地上的浮土,拔了杂草,上了香,烧了纸钱,陈益均斟了两杯白酒,父子俩一人一杯。靠在父亲的墓碑上,絮絮叨叨说了许久。因为在绍兴打工,陈益均和患胃癌的父亲临终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一直为这件事内疚不已。

  “爸爸,过年了,我回家看你来了。你大孙女儿今年结婚,怀孕了。我们都好得很,你放心。”

  “妈妈老了,哪里也不肯去,说要待在老家陪你。她身体很好,每个月我都寄钱给她,我就是担心她,成天没个人说话。”

  陈益均对我们说:“这些年打工是赚了些钱,现在钱是有了,但是父亲埋在这里,母亲留在家里,哪个也没享到我的福。”

  女婿拿出一挂鞭炮点燃,鞭炮声在山野里传得很远。

  这一天,我们的另一路记者跟随杜兴和魏海雁回到家。夫妻俩去年把儿子留在家里的时候,才13个月大,刚刚学走路,还不会叫妈妈。

  宝宝对爸爸妈妈有点陌生,妈妈想抱他,他扭头扑到奶奶怀里。

  “宝宝你渴不渴,妈妈给你倒水喝啊?”

  “不讲话了,陌生了,不认识妈妈了啊?”

  “要不要喝水啊?宝宝?要不要喝水?不要喝水啊!”

  宝宝一句话也不说,脸上也没有一丝高兴或者不高兴的表情,这让兴冲冲的魏海雁很是难受。杜兴把买给儿子的玩具挖掘机装上电池,挖掘机满地跑来跑去,也没有引起儿子的兴趣。

  魏海雁自言自语地说:“可能明天会好一点,我欠他挺多的,生下来后,就把他丢在家里,小孩子不跟我们在一起,是不会跟我们亲的。”

  除夕夜,杜兴和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菜是自家种的水芹菜和自家腌制的腊肉,喝的是安徽当地有名的皖酒,桌子中间还摆了个电火锅,热气腾腾,宝宝终于愿意坐在爸爸的腿上,喝爸爸手中的饮料。

  门外,除旧迎新的鞭炮声正在四处响起……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出来打工”

  陈益均每每想到长眠地下的父亲和年迈孤独的母亲,特别是回家过年时,总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的冲动。

  绍兴市总工会主席吴耘在机场给包机回川的民工送行时说:“希望大家早日回到绍兴。”陈益均明白,印染厂的老板年年都在等他们早早回来复工。元宵节一过,工厂车间的机器就要开动。

  陈益均和妻子在嘉德印染厂的住房是一间十平方米的单间,虽然没有厨房,厕所也是公用的,但是两口子可以住在一起,偶尔不想吃食堂,还可自己炒个川菜,他们对这样的条件已经十分满足。

  “我过去在四川当地的国有棉纱厂做机修工,200块钱一个月。到绍兴来的第一月,工厂就给我开800块的工资,差距还是挺大的。”陈益均说,父亲得了胃癌,化疗钱花得像流水一样,都是靠在这里打工挣的。

  父亲生病,陈益均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父亲去世以后,他和妻子从头开始,两个人埋头苦干,存下了十万元钱。

  金华镇是川中的一个很热闹的小城镇。去年夏天,陈益均把这几年打工的积蓄都寄回家,让女儿在金华镇买了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售价相当于当地一个普通居民十多年的总收入。这是他外出打工最大的成就。有一间大房子,将母亲接到镇上住,一家人再也不分开,是陈益均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

  “有四个卧室,全家都能住下。这个卧室带个书房,这里可以摆一个写字台,写写画画,摆一台电脑啊什么的。”回家的第二天,陈益均就领着我们去参观他的新房子,在此之前,他也只在照片看过。在这套还没有装修的毛坯房里,陈益均已经有了很多规划。

  陈益均说,如果生活可以重来一次,虽然很苦,他还是会出去打工,“为了下一代过得好”。

  为了下一代,杜兴和魏海雁也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过完年,杜兴继续到杭州打工,魏海雁辞职留在家里专门照看儿子。“钱可以以后再挣,不能让儿子做报纸上说的留守儿童。”

  今年刚满30岁的杜兴,属于“80后”,他们的想法和上一代民工已经不一样。“既然已经出来打工,就不会再回去了。将来挣到钱,家也安到城里,儿子在城里上学,父母在城里养老。”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