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复兴之路》幕后:舞台两分钟一变风险点多(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1日15:14

杨博摄

  演出前的最后5分钟,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大幕背后的气氛渐渐宁静。

  60多级台阶形成的环形舞台上,50名手持花束的合唱队员们凝神肃立,灯光倾泻而下,将他们的白衣浸染成鲜艳的粉红色;200多名战士默默地埋伏在硕大的道具下方,用他们的身躯撑起一片辽阔的大地,层峦叠嶂,沟壑绵延。在这舞台的天地之间,高耸着的屏幕点亮起金色大字:复兴之路。

  700多名演员、400多名幕后工作人员、3个多月内连续80场的演出,预计总共将有逾20万观众观看……以回顾历史为主题的《复兴之路》,本身便创造了国家大剧院的一段历史。在这辉煌舞台之上,太多的细节尚未被人知晓。每当开演前的钟声敲响时,那些人与事,便悄然隐藏于大幕背后的无名角落。

  “和谐少女”

  凌空飞翔前仅仅练了一天

  天籁般的合唱声中,一望无际的大地宛如巨浪涌动,身披白纱的“和谐少女”凌空而起,在白鸽的簇拥下徐徐飞过蓝天,牵动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诗意的序曲是《复兴之路》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每每令人为之惊叹。对于扮演“和谐少女”的女演员周岩来说,在舞台上空“吊威亚”飞翔,这可是生平头一次。

  在大剧院版《复兴之路》的演出阵容中,有200多名来自吉林市歌舞团的演职人员;这次进京演出,吊威亚成了其中几十名舞蹈演员必过的一道难关。周岩是他们中的一员,她还记得第一次威亚训练时,虽然只吊了3至6米的高度,“可是很多人吓得脸都变色了。”她也掉了眼泪,“因为安全绳系得太紧,脚一着地就勒得腰疼。”

  那天她根本没有料到,扮演“和谐少女”的重任居然落在了自己肩上。

  周岩是在舞台合成前10天才接到正式通知的。与初次训练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和谐少女”不仅需要被吊到距离舞台10米的高度,并且还要完成凌空飞翔的舞蹈动作,同时脸上还要做出微笑的表情。此时首演日期将至,舞台合成的任务已经十分紧张,留给她专门进行威亚训练的时间,只有一天而已。

  “有点儿紧张,不敢往下看,更不敢动了。”周岩说自己平时并不是一个胆大的人,第一次悬在10米的半空中舞蹈,她甚至感到手足无措。“我的双脚应该做出像走路一样的动作,可是在半空我根本不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只能左右乱晃。”反复尝试了整整一天,这个学芭蕾出身的女孩终于找到了微笑着飞翔的感觉。

  虽然排练时和总导演张继钢打过交道,可周岩不敢奢望从这位著名导演口中听到赞赏的话。“他几乎从来不单独表扬谁,总是指出我们的不足。”让她庆幸的是自己还从未被批评过。正式演出那天,当她飞过舞台上空时,观众席上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周岩说:“那时我的心怦怦直跳,这才是对我真正的表扬。”

和谐女孩儿在做上场准备。

  合唱队员

  学唱10天就登上大舞台

  在《复兴之路》的演出中,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首次对外亮相。去年11月初发布招聘广告,当月底便宣告成立,即使对于音乐界专业人士来说,这支在短时间内组建起来的年轻合唱团也是分外陌生的。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培训了10天时间,国家大剧院便放心地把这支合唱团交给了《复兴之路》剧组。

  “当时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份简历,择优录取选拔下了目前的这50名正式队员。”合唱团助理指挥焦淼说,要想达到大剧院的“国家”标准,合唱团成员必须是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高材生,具备极强的视唱能力;为了承担今后剧院的歌剧演出任务,队员们还必须掌握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多语种的发音。

  《复兴之路》演出任务非常急迫,合唱队刚刚成立,这便成为了他们的首个演出任务,队员们领到歌谱立即开始训练。对于队员们来说,真正的困难并不是音乐。焦淼这样解释:“在超过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合唱团作为整个舞台画面的组成部分,除了完成演唱外,还需要表演肢体动作,体力和耐力尤为重要。”

  训练第一天,合唱队员们便要接受一些苛刻的条件:所有女队员不允许化妆,头发必须统一梳起来,两个小时内不允许上厕所。令总导演张继钢感到惊讶的是,其他艺术团体排练时最常听到的叫苦不迭的抱怨声,在这群以80后为主体的合唱团中却从未出现过一次。

  10天时间就能唱下《复兴之路》里的所有曲目?这事儿就连著名作曲家孟卫东都不相信。演出前一首名为《幸福家园》的新歌要进棚录音,他还在一直犯嘀咕:“都是没进过棚的新人,这歌怎么录啊?”但是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焦淼描述当时的情景:“进了棚,我们的队员一张嘴,孟老师就乐了;后来他逢人就夸,大剧院那个合唱团,不错!”

  讲述者助理

  两分钟内绕着剧院转半圈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上下场口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标志线,被称为“穿帮线”;顾名思义,如果有人越过这条线,便会被观众看见,也就“穿帮”了。线内,是精彩纷呈的舞台;线外,是毫不起眼的角落。作为《复兴之路》中讲述者的助理,每次演出时,俞璇的岗位就紧贴着穿帮线,但在节目单上,却找不到她的名字。

  讲述者是贯穿《复兴之路》各个章节的关键人物,每场演出都有两位讲述者出现,而他们在不同段落时的出场位置却各不相同,有时还要更换服装。大剧院的内部构造非常复杂,即使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偶尔也会迷路;俞璇的任务就是引领担任讲述者的演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抵达准确的出场位置。

  顺着歌剧院后方的一条走廊在上台口和下台口之间来回穿梭一次,几乎相当于绕歌剧院转半圈;讲述者出场时一般站在阶梯舞台的中间位置,每次还要爬上两层楼的高度。俞璇引领讲述者走完这段路程,只有两分钟左右的间隔时间;而每场演出下来,她需要这样来回奔走7趟左右。

  由俞璇负责照顾的讲述者中,不乏邢质斌、奚美娟这样的大腕儿;每个演员都会有一些小小的特殊要求,细心的俞璇全都照顾到位。“比如邢质斌老师年纪大了,穿演出用的皮鞋会觉得不舒服,脚也走不快,每次从台上下来都要特意换双布鞋,再赶去下一个出场位置。”

  《复兴之路》的演出舞台变化多端,俞璇还须格外留意安全问题。在舞蹈《为了母亲》演出结束后,灯光亮起之前的一瞬间,舞台上仅仅留出了一条宽度不足1米的通道,两边便是深达2.7米的大坑,稍有差池便可能酿成事故。此时俞璇便要小心地引导讲述者下场离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虽然每天都要站在穿帮线后观看《复兴之路》,可是每当演出进行到高潮时,俞璇依然觉得激动,甚至为之动容。尽管当《复兴之路》演出落幕之后,可能没有人会记得她的名字,但是能够以这种方式参与并见证这场伟大的演出,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技术团队

  平均两分钟变一次大“魔术”

  忙碌在穿帮线后的所有工作人员,也许永远无法以观众的心态来欣赏《复兴之路》美轮美奂的演出;但曲终人散之后,《复兴之路》留给他们的却是另外一笔财富。“这是国家大剧院开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是对大剧院技术实力的一次真正检验。”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总监管建波说。

  此前《复兴之路》已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轮演出,不过在管建波看来,大剧院版的《复兴之路》几乎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大剧院版保留了大会堂版的基本特征,又充分利用了大剧院的技术优势,舞台上所有的设备几乎都用上了,这里的演出效果肯定在观赏性上更胜一筹。”

  以技术的眼光来衡量,《复兴之路》的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主舞台升降、环形转台旋转、车台的使用、单人升降小车、轨道灯……”按照管建波的计算,总共14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舞台上会发生70多次变化,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次。“三个多月连演80场下来,相当于其他演出几年的工作量。”

  观众席的后方,隐藏着歌剧院的主控室;从这里的玻璃窗望出去,舞台上的演出一览无余,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却无暇看上一眼。“舞台变化多,风险点自然也就多了,哪个环节稍有纰漏,都会影响艺术效果。”管建波解释说,“尤其是在演出的前半部分,机械操作特别频繁,一个接着一个,注意力必须非常集中。”

  管建波吐露了一个秘密:“演出时,我台上台下四处转悠,根本坐不住;直到《我和你》的旋律响起,我知道最复杂的部分已经结束,这时候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两年前大剧院刚开幕的时候,根本不敢想象能够承接规模这么庞大的演出。”在管建波看来,《复兴之路》留给大剧院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拿下了《复兴之路》,今后的演出就都不担心了。”

  周健森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