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经济

平安1.9万员工套现385亿 创A股史上最大套现潮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2月24日00:46

  核心提示:众多的权益人倾向于套现的想法占据了主角,即便管理层不愿意对此部分股权进行减持,但仍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A股市场上最大的员工套现活动已正式拉开帷幕。2月23日,随着上市三年锁定期结束,中国平安公告称,由员工间接持股的8.6亿限售股将于3月1日上市流通。

  据中国平安招股说明书介绍,平安集团设立的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由参与员工认缴员工投资集合资金并获得单位权益,而由该投资集合分别通过新豪时投资、景傲实业间接投资于上市公司。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此项投资集合共有18986名权益人,共持有4.31亿份权益单位。

  按公告当天收盘价44.72元计算,上述1.9万名权益人累计享有的中国平安流通市值已高达385亿元,人均超过200万元。以新豪时投资为例,当时的认购成本仅为1.76元/股,不包括分红在内,其股权投资收益已经高达25倍。

  三大造富平台

  在中国平安的员工造富运动中,包括新豪时投资、景傲实业以及江南实业在内的三大造富平台功不可没。

  最初,中国平安员工通过职工合股基金持有公司股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12月31日。1992年年底,平安员工持股方案获央行深圳分行批准,平安保险员工通过新豪时投资的前身——平安综合服务公司(平安职工合股基金),于当年出资2236.3万元,购买中国平安10%的股份;次年再次出资4196.1万元,认购1398.8万股。

  1996年12月,已更名为新豪时投资的职工合股基金再度认购5654.8万股,当时的价格是每股1.76元。之后,在2003年中国平安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前夜,为避免股价过高,该公司曾按10转10的比例进行拆股,新豪时投资的持股量亦随之增至1.95亿股。截至中国平安回归A股前夜,新豪时投资持股份额已增至3.9亿股。

  新豪时投资成立以来经历了两次股权变动。1997年12月30日,当时股东为中国平安工会和深圳市正直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有98%和5%的股权。2006年11月,后者将所持股权悉数转让给景傲实业。

  至于另一个员工持股平台景傲实业于1996年12月31日注册成立。其中,平安证券工会和平安信托工会分别持有其80%和20%的股权。上述股权分别系从深圳傲实装潢设计有限公司和深圳景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处受让所来。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景傲实业为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的集体参与人全资所有。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第三大造富平台江南实业为其股权投资管理平台,不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公司副总经理王利平和北京金裕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分别持有63.34%和36.66%股权。

  高管成最大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安员工所持限售股解禁后,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中国平安一众高管。

  按2月23日的收盘价计算,仅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与与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和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在内的三名高管累计持股市值已高达15亿元。

  又是平安:会不会再次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2月23日,在市场敏感时刻,又是中国平安引发一次大幅下跌。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推出1600亿元融资方案,导致本就脆弱的市场连续暴跌,中国平安本身也连续两日跌停。

  下午收盘,业内人士纷纷讨论:市场为何不认可中国平安的解禁安排。

  “你想市场怎么来认可平安的限售解禁,飙涨5%以上,以表示市场对供给增加的高兴吗?”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以问代答。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大规模限售解禁、大型融资再融资都是极为敏感的重大利空。”

  “春节之前,银行股的再融资传言、还有这次平安的限售股解禁引发的市场下跌,在实质上,都证明市场对此类事件承接能力的脆弱。那么市场的下跌趋势必然会一步步走实。”上海一位大型券商的研究员在收盘后向记者分析说。

  惊弓之鸟

  事实上,节后的市场已成惊弓之鸟之势。

  安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杨建海认为,平安的减持计划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市场预期由于这部分股份对公司管理层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能只会减持一小部分,根据公告内容判断有较大可能性会在5年内减持完毕。”

  同是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国信证券的分析师邵子钦认为,解禁的限售股中第一年按上限全部减持,也仅“占目前A股流通股比重为7.5%,市场影响相对有限。由于上述三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平安集团,预计择机减持,以减少对股价的影响”。

  事实上,即便平安解禁股立马全部售出,对市场的压力不过是400亿元。仅是一个大型IPO的规模。影响也可以说是“相对有限”。

  有资深证券市场人士提醒记者说,“这开了一个头,其他公司在这个时候,往往是发一个公告,承诺继续不减持,而平安的做法是明确了减持方案。这是态度上的关键。从这点上说,平安还是个不负责任的公司。”

  “这一次,平安的再融资安排,提醒了投资者,大小非、大小限绝对是洪水猛兽,绝对不能轻视。”一位私募经理如是评价。

  机构开始排“雷”

  毫无疑问,把市场的下跌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平安是错误的。客观的说,对于2008年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也并非市场下跌的根本性原因,仅是重要推动力。

  但平安“幸运”地再一次扮演了市场关键时刻重要推手的角色。

  对于平安限售股的减持意愿,之前市场显然估计不足。事实是:这部分限售股权,其内部职工和高管已经潜伏长达10余年之久,套现欲望怎可能因管理层稳定的原因而熄灭。

  1992年,新豪时的前身平安综合服务公司购入股份。1997年,员工开始入股。

  “平安的职工股成本相对二级市场价格而言十分之低。现在又是一个分年逐步减持的计划,也就是说,很可能会出现到期争相抛售的局面。从这个角度上说。平安的分步解禁计划是失败的。”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说。

  而需要减持的廉价股份是总股本的11.7%。截至2月23日收盘,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合计总市值约为1.2万亿。而上证A股总市值约为16.7万亿。保险行业占据A股行业总市值的7.2%。

  之前,散户投资者相信:大型蓝筹公司为维护市场稳定,即便是限售期满,也不会轻易解禁。现在,平安的案例说明,这个看法需要修正。

  机构投资者相信:一旦出现地雷时,最紧迫的事情是,需要把潜在的地雷从自己的股票池里挑出来,卖掉。

  “现在,我们就在做这些事情,也让券商研究机构帮忙找。”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坦言。

  据记者简单统计,2月25日—3月1日短短几日,就有西部资源、重庆钢铁、托日新能、柳钢股份大量限售股解禁。

  而再融资方面,有消息说,交通银行已经将融资事项排上日程。传言说,交行拟以A+H股配股融资250亿元。而中行、招行、深发展、宁波银行以及南京银行等均已公布再融资计划。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