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立医院踏上公益性“归途”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2月24日09:22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记者周婷玉、黄小希)名为“公立医院”,实则是“营利”医院——近20多年来,中国的公立医院日益为“名不副实”而尴尬。卫生部等单位联手启动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
23日公布的《》,决定于2010年开始,选定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思想的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一条: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公立医院将重新回归公益性,这也是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的正道。
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国共有公立医院1.4万余家。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终端,公立医院集“看病难、看病贵”等矛盾于一身,是每次医改都绕不开的“堡垒”和“重头戏”。
这次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将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种。同时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以此减少医院营利的动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公立医院的定位就是追求社会公益目标。当时的医院主要由政府投入,医药收费很低,医院与医务人员都吃“大锅饭”,提供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是其唯一目标。
随着1978年改革大潮涌起,中国的公立医院开始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北大医院消化科主任谢鹏雁教授清楚地记得1985年——中国的“医改元年”。
“这一年提出对医院实行放权、让利、搞活,鼓励创收。此后,医院的规模、效益发展迅速,我的收入也明显增加。”他说。
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使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但同时中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日益弱化,“以药补医”机制使得公立医院尽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居民医疗费用大幅上涨。
据统计,2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0倍左右,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0多倍。医疗费用的快速上升,导致中国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渐显现。
在总结已有经验和长时间调研的基础上,中国决定将“公益性”确立为此次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
在努力降低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同时,针对大医院“一号难求”的困境,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服务体系;同时强调要重点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以分流大城市的就医压力。
为真正实现分流病人的目的,中国还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对病人的“吸引力”。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被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为基层医疗服务走出人才困境的“牵牛鼻子”之举。这意味大医院不仅为自己培养医生,还要为社会培养。
此外,中国还要求公立医院加强管理“练内功”。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要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改善医院服务,通过采取预约诊疗、急诊绿色通道等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缩短病人等候时间等。
指导意见还明确,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以满足老百姓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