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郑州开往西安的G2003次“和谐号”动车组列车通过西安铁路局管内窑村车站。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中国模式”好像是一个突然窜红的世界之谜,不断有新的解答者主动卷入。过去西方常用大师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做错了什么”;现在整个世界开始热衷于探究“中国做对了什么”。
解开这个谜,人类现有的诸多知识都可派上用场,但又都像锈蚀的钥匙打不开新锁。中国这些年大量学西方,但西方的学问又明显框不住中国。中国看上去是把日本、韩国的经济起飞放大了很多;中国似乎又总是把西方打来的“糖衣炮弹”的糖衣吃进去,炮弹吐出来;中国不像苏联那样敌对,也不像日本那样顺从。尤其是,这是一个保持了自己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开这个谜,哪怕是说清楚其中的一小部分,都有可能会成就世界级的理论建树。毕竟,用和平方式实现全球1/5人口巨变,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过去三四十年,苏联、德国、日本、“东亚四小龙”的经济高速发展时,都曾被西方舆论冠之以“模式”的后缀。相比之下,“中国模式”的探索要复杂得多。目前的各种论证和争辩,形成了一锅思想、理论的大杂烩。
在这场大讨论中,西方人仍然是主角,参与讨论的中国学者不多。在今天《环球时报》刊发评论的姚洋和潘维教授,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前者刚在美国著名期刊《外交》上发表了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后者新近编著了《中国模式》一书。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中国模式的讨论,这个堪比诺贝尔奖级的研究课题一定会越来越明晰。无论是政治、经济学科,或者文化、社会领域,中国人的参与都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本身就是践行者。要讲清一条大河,既要有河中行船的激烈经验,又要能从高山之巅看到它弯弯曲曲的流向。中国人的参与,必将给讲述中国发展这条长河提供外界无法取代的视角。
任何大国都应具备国家发展的阐述力和信心,否则,这个大国就缺少立足世界所必需的影响力。从200多年前建国初期,美国政府、学术界、媒体界就从未停止过总结和探讨本国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之谜,折射的不仅是西方观察中国视角的变化,更是世界对未来命运的关注。英国《卫报》曾说,中国成功是“100年自由民主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这是西方热衷于参与、并将长期持续这场讨论重要原因之一。此时,中国声音的参与肯定无法回避。
当然,关于中国的发展,不是一次性解答就一劳永逸的简单算式,解谜的过程可能要贯穿中国崛起。但它必定要超越现有的西方思考路径,创造出新的理论,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中国人不应该成为缺席者或旁观者。 (来源:环球时报)